第 74 章 身份
:
“想多了,大兄又没给史官塞钱。能让史官放弃原则的,只有权势。”
说放弃原则其实也不恰当。
并不所有史官都讲究秉笔直书,个主要看个人。私人修史最爱随着自己的性子来,而哪怕官方修史,有时候也得看君王的意思。
为了记载实宁死不屈的,几千年来也就那么些人,绝大多数史官还屈服在君主的命令中了。
秦国就不讲究完全遵照史实。
否则也不出现昭襄王请赵王击鼓助兴后,秦国史官直接把艺术加工成“秦王令赵王鼓瑟”了。
孔子当初撰写《春秋》的时候也认为,记载历史应当有所取舍。对于英明的君主,要多记录他的功绩,回避他的过错。
除此外,孔子还采取了“春秋笔法”的记录手段。
春秋笔法本意对一些重大的、不好定的史实,采取讳而不言的态度。记载了,但不写的特别露骨,三两句带过,让你自己去推测判断。
有时候还故意暗含褒贬,委婉而微妙地在字里行间表达自己的看法。
《春秋》在后世看来不算一个标准规整的史书,孔子写其实在写他个人对历史件的评判。
各国记录历史也大多有偏向性。
秦国作为楚国并列的“蛮夷”一,自古就不怎么爱遵循中原那些条条框框的规矩。中原人都不搞按真实历史一字不改地记录,秦国就更不坚持个原则了。
不过秦王政并不在乎后人评说,所以没什么改史美自己的兴趣。
扶苏也只爱在细枝末节里经营自己的形象,正经自当按照实去记录。
看秦王起居注就知,里面记的全真人真。上次扶苏被父亲逮回去喝药,虽然感觉有点丢人,但扶苏也没提过一句让史官删改的话。
其实真让改,史官还改的。
只不过寻常公子来找他改,他不一定搭理。王上太子要改,那当然立刻滑跪。
人就么现实。
将闾被打击到了:
“所以贿赂史官估计没什么用吧?”
公子高点头:
“大秦如今即将一统天下,各方面也该规范起来。大兄说胡乱编纂史料增加个人偏向的况得遏制住,朝堂记录的正史还要严肃一些。”
写史的人一旦有偏向,记载就容易失真。哪怕偏向自己边的,也不什么好。
小细节也就算了,万一在大上还搞人为添改,大秦可不愿意丢个人。
被后世戳着脊梁骨骂难好吗?
真没个必要。
站在中立态度记录,功过一目了然。该夸的夸,该骂的骂,后代皇帝看了也能引以为鉴。
别到时候乱写还把自家后代给忽悠进去了,那就得不偿失了。
阴嫚赞大兄的选择:
“一味的吹捧不什么好,有褒有贬才能让人一直保持清醒。”
将闾摸了摸下巴:
“记录没有偏向的话,那就任由后人评说了?还挺霸气的,不愧大兄。”
公子高:……
不就昨天给你揉了肚子送了糖吗,怎么今天就从一点就炸的爆竹变成大兄吹了?
将闾没发现二兄的无语,兴致勃勃地说:
“不意味着,那群弟弟没办法收买史官了?”
虽然收买史官好像也没什么用处,但到他们占不了便宜,将闾还挺高兴的。
话题被扯了回来。
阴嫚想了想:
“我觉得他们不甘心就下去,可能还想办法染指权利。”
自己的部门难以拉拢,就去拉拢其他部门。那么多傻乎乎的兄弟姐妹在呢,多跑去串串门,不就能打入进去了?
二妹妹细声细气地说出了彪悍的话:
“反正他们就几个人,我们盯着点就了。他们要不实,我们就收拾他们。”
将闾:“你要怎么收拾他们?”
二妹妹:“我找大兄告状去。”
将闾:“招好!我也去!”
阴嫚:……
公子高:……
公子高想了想,居然觉得个确实最好的解决办法了。
都亲兄弟,身份高贵,轻不得重不得的。而且他们刚入官场,也难在方面给对方使绊子。
还大兄处理起来方便,谁不实,大兄能把那家伙直接一削到底。比他们自己瞎折腾强多了,还省。
阴嫚做了最后总结:
“那就么说定了,其他人不配合来找我,我亲自登门去催。他们几个公子要闹,那就谁有空去找大兄告个状,也能省点力气。”
众人散,各自去了自己被分到的府衙。
公子高比较细心妥帖,性格也沉稳,扶苏便派他去给治粟内史帮忙。治粟内史掌管财政钱粮,像的部门将闾绝对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