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连中三元
也是紫禁城最重要的宫殿,一般是举行重大典礼丶元旦大朝才启用,更与别殿不同。
此时,参加殿试典礼的文武百官,也都按照朝会礼仪,文左武右的按班就位,
等到考生和百官就位,鸿胪寺卿亲自奏请:「万历己丑科殿试之礼已备,恭请皇帝陛下临轩亲策!」
大汉将军和中官一起次第传话,一直传到皇极殿后面的的华盖殿。
按说此时的万历皇帝,就在皇极殿之后的中极殿(华盖殿)等候,御驾卤簿早就准备好了。
但听静鞭响了好一会儿,皇帝都没有出现。反而是司礼监秉笔太监陈矩到了。
「陛下有旨,着司礼监和内阁,代为主持殿试之礼。陛下已经拟好了殿试考题—」
早就准备好的执事官们,闻言十分失望。三年一次的殿试,皇帝这个主考官居然不来。
虽然对皇帝很是不满,可执事官们也没有办法。
前来参加礼仪的朝臣们,都苦笑着摇头。
皇帝不来,殿试礼仪也只能省略简化了。朝臣们一起散去,只留辅臣和司礼监坐镇大殿,代为主持。
考生们得知皇帝居然不来,也都觉得匪夷所思。当然,考题是皇帝亲自出的,就算他不来,也仍然是主考官。中了进士仍然是天子门生。
殿试其实不是在殿内,而是在殿外御道两侧。而且殿试只考策论,也只考一天,比会试轻松多了。
等到公布万历出的策略考题,朱寅又松了口气。
果然是:「制礼立法非难,尊礼守法为难。如何法举而令行?」
万历出这道考题,是因为此时的明朝礼崩乐坏,进入了王朝末世,法律越来越难约束人心,政令渐渐难以有效推行,威胁到了朝廷的统治秩序。
历史上的今科状元焦站,在策论中提出完善国家法制,强化礼教。
朱寅早就做好了准备,提出了强化法制基础的观点,主张完善国民身份登记,私产划分,三方监督,改良陋习等等。
没有这些基础优化,法令就很难有效推行,世风只会越来越坏。
相比焦站的策略,朱寅更加言之有物,也更符合万历的性格。
到了中午的时候,朱寅就写的差不多了。也到了吃午饭的时候。
至于考生的午餐·-说是在皇宫考试,可只有两个馒头,一碗清汤。
责士们分到馒头和清汤,都有点不敢相信。
实际上以殿试考生伙食的简陋,也不知道所谓的膳食供应准备,到底有什麽可准备的。
七百个馒头很难准备吗?
原来,所谓的伙食供应,供应的是考场的执事官们。如提调丶监试丶受卷丶弥封丶掌卷丶巡绰丶印卷等。
酒肉都是执事官们来吃,没考生的份。
考生午餐如此简陋,当然不是朝廷小气。而是吃完之后还要继续考试,时间紧迫,午餐当然尽量简单。
若是有酒有肉的享用,还要不要接着考试了?
殿试结束之后,全部在东角门交卷,然后从东角门离开。和《明会典》记载的一样。
接下来的程序,很多考生并不清楚,可朱寅却是了解。
守在东角门的受卷官仔细收取了考卷,交给弥封官弥封,不需要誉录,直接由掌卷官送到东阁。
读卷官们早就连夜等候在东阁了。根据《大明会典-读卷仪》的规定,众人一起读卷,然后将试卷分为一丶二丶三等。
接着读卷官们带着第一等最好的考卷(他们认为最好的考卷),来到文华殿,向皇帝进卷。
他们在御前依次读完前三份考卷,然后交给司礼监大档,司礼监太监将三份最好的试卷放在皇帝面前,让皇帝御览,确定状元丶榜眼,探花,
这才是明朝中后期的规矩。
也就是说,皇帝在确定前三名的环节,既看不到三个考生名字,更看不到三个考生的长相。
皇帝此时能看到的,只有考生的文章和书法。
没错,他都不知道自己点谁当状元,点谁为榜眼丶探花。
如今点状元,准确的说不是点谁,而是点了哪篇文章。
所谓皇帝要点相貌出众的人为状元,或者按照自己对某个考生的喜好点状元,那其实是明朝前期和明朝以前的老黄历。
如今规矩早就改了,为了尽量公平公正,皇帝也不能看考生名字丶考生长相点状元。
朱寅知道,直到满清时期,霸道的乾隆搞了个「小传胪」,要求在点状元前知道考生长相和名字,这才坏了规矩。
换句话说,这次如果万历点个长相普通的糟老头子为状元,他事后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万历点个自己不喜欢的人为状元,比如自己,那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至于二丶三甲进士,直接由读卷官们判定丶排名,当天下午就拆开封名填写黄榜,只有一甲前三名的姓名空着不填。
二丶三甲进士姓名拆封后,就能看到会试靠前的考生,会综合会试名次,排二三甲名次。
等到第二天在中极殿举行传胪典礼,内阁辅臣丶鸿胪寺光禄寺官员丶所有读卷官丶司礼监太监一起亲临,三鼎甲的名字才会当众拆封。直到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