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二合一
不去,她心里痒痒得慌。
崔大山觉得有理,"也成,我多做些。"
那边人也不少,出城走个三里路就到了,也不用爬山,崔大山去过,知道什么样。崔如英赶紧回屋写了封信,信上打听了学堂饭菜如何,书院总共有多少人。若是能见到崔大郎就直接问,若是不成,就把信放在饭盒里。明儿中午再去一趟,就知道是什么样了。
这些话崔如英没告诉崔大山,书上说事以密成语以泄败,八字没一撇的事还是不必说了。
万一告诉了,崔大山说一些弄这个作什么的话,听了还让人心烦。知道要去给儿子送饭,崔大山急忙出去买肉,送些酱肉包子,多做点儿,还能给同窗分着吃。
平日里还给街坊邻里送呢,崔大山觉得,这些是应当做的。送东西好办事儿,他也学到了不少东西。
包子做好,刚申时二刻,崔如英装上包子和信就出门了,人都出门一会儿,崔大山才想起来,好像忘了告诉女儿书院在哪儿了。
崔如英是不知道,但可以打听。崔如英是一边走一边打听,倒也好找,外头阳光正好,天气虽有些热,但还没到夏日那般热得让人难以忍受。书院在城西,出了西城门,然后沿着官路一直走就是。书院叫松山书院,在城西的松山山脚,书院大门气势恢弘,院中松柏错落,屋舍鳞次栉比,山中清幽,不过没什么人,想来这个时辰学生们都在上课。看见大门了没急着进去,反而在远处的树下站了一会儿。她张望着,有穿着书院蓝色衣袍的学生从门口进去,没人拦,想来松山书院有世家子弟,所以管的并不是很严苛。
“敢问先生,这里头什么时候下课?我给兄长送些吃食过来。”在这头看了一会儿,崔如英揉揉脸,背上竹篮子,问看门儿的微胖的中年男子说道:崔如英仰着头,朝着面容和善的中年男人笑了笑。
"酉时下课,这会儿时辰还早,等一会儿吧。"
崔如英又道:“先生在这儿辛苦了,我给我兄长送包子,先生也尝一个吧。"说着就把竹篮子放下,拿出来一个包子。不过这回出来没带油纸,崔如英就找了片树叶子。
看门的就是托人找来的,一个月拿三百文钱,哪里是什么先生。但崔如英一板一眼,嘴又甜,一口一个先生叫着,还送包子,便道:"你兄长是谁,我可以托人把东西给带去,或是让人给叫一声,给人叫出来。声,他叫崔大郎,今儿刚进书院的,等他下课了再过来拿东西就是。崔如英神色立刻变得惊喜,"这样是不是太麻烦了,多谢多谢。那劳烦先生叫我兄长一
那人点点头,崔如英就在旁边站着等。
见了信不上心,明日她还得回侯府,再打听不知等到到何月何日了。她在意的事就可上心了,想着今儿告诉了,兄长明日或许就打听清楚了,还怕崔大郎拿人手软,吃人嘴短,大爷收了东西,就拦住了一个进门的学生,让人招呼崔大郎出来。
日入时分,也就是刚过到酉时,崔如英就见崔大郎快步从里面出来。崔大郎今天刚进书院,还没穿上书院的衣裳,在人群中分外显眼。崔如英拉着崔大郎去树下说话,"大哥在书院可好?”
了?"
头一日自是有诸多不适应,但见到妹妹崔大郎比谁都高兴,说道:“都好,你怎么来起分着吃。
崔如英笑了笑:“给大哥送些吃食,家里蒸了包子,我给你带了不少,大哥你和同窗一饭堂也有菜饭,下次不必给送了,我吃饭堂的饭菜就是。"崔大郎神色一喜,紧接着他眉头皱了皱,“饭菜自是家里的好吃,不过每月也交了钱,吃家里的就吃不完饭堂的,崔大郎心疼饭钱。世家子弟交了钱不吃也不心疼,但崔家不一样。
崔大郎舍不得每日的钱,一会儿回去他也要去饭堂打饭,怎么也得给吃了。崔如英道:"成,饭堂的饭菜可好吃?"
崔大郎道:“也还不错,有肉也有菜。你告诉爹不用担心,你也是,这么远,不必跑这一趟。
但怎么都不如家里吃的好,味道也不够家里的好。
崔如英想,她大哥这性子还真和她爹一样。
崔大山就总让她回侯府告诉许娘子不必担心,崔大郎也这样。崔如英道:"行了行了,今儿我过来也不全是为了看你,大哥你帮我打听打听,书院有多少人,平日饭菜都是什么,管饭堂采买的管事是哪个,长什么样...."崔如英嘱咐了好些,崔大郎疑惑道:“你问这些作什么?"崔如英悄声道:“现在天气热,怕以后生意不好,所以想多做些准备。兄长先问问吧,如果书院能从咱们铺子买包子,那也是桩大生意。"
现在酱肉包子蒸十二屉,羊肉的四屉,生煎包子两种馅儿,每样每天差不多也能卖二百个。
书院人多,兴许一个书院要的包子,都比铺子一日卖得多。焖面是不行,但包子可以蒸好送去。
崔大郎道:"这成吗?"
听崔如英这么说,好像是行得通,却不知能不能成。
崔如英也不知道,"我也不知道呀,不成也没事儿,多问一嘴的事儿,不费功夫的,若是成了,那得是多少钱!”
崔大郎笑了笑,"行,我打听打听,明儿中午我告诉你。不过不一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