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汉书院
会员书架
首页 >游戏竞技 >三国:我不是曹睿 > 第174章 何为天命

第174章 何为天命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第174章 何为天命

天命在魏。

这四个字犹如一个烧红的烙铁,在每个太学生的心中都留下一个难以磨灭的印记。

皇帝继去年的十二月之后,时隔三个月又来到太学,而且还是亲自为太学授课。

若是有朝一日返回家乡之中,是不是也可以与宗族同乡说自己也受到过皇帝的指点?

与有荣焉。

太学生们的眼神愈加热烈起来,十几岁二十几岁的少年们是最为热血的年纪。

更别说现在能在第一批进入太学的学生,要麽是出身世家大族丶要麽以才学闻名郡中丶要麽父祖皆是官僚,就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平民。

皇帝刚刚说太学生们未来都能为大魏建功?这种话在大庭广众之下说出,其实并不能按虚言看待,更像是给太学生们未来前途的一种政治许诺。

曹睿看着集贤堂中的五百名太学生,心中其实还是存着几分期盼的。

虽然五百名太学生中,只有五十名是甲阶,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少年才俊。三百名乙阶学子内,挑一挑选一选也会有可用之人。

但有才学和有能力之间,并不能完全划上等号。念起经书滔滔不绝,面对实务一窍不通,这种人恐怕也是存在的。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种情况,在哪朝哪代都是存在的。

五百人里面……若能从这第一批太学生中,选出二三十名英才以为己用,曹睿就已经相当满意了。

授课完毕之后,与太学生们互动了一会儿之后,曹睿就准备动身离开了。

主管太学中行政事务的高堂隆,也命学子们各自返回自己所在的教室,继续着一天的课业,随后与郑称二人一并到太学大门之外,恭送皇帝的车驾。

车驾丶仪仗与随行骑兵渐渐远去,高堂隆并没有立即回到太学内,而是拉着郑称一起,二人在太学门外丶安放着石经的长街上缓步行了起来。

「郑公。」高堂隆问道:「今日之事,郑公怎麽看待?」

郑称略显疑惑的问道:「哦?这有什麽好看待的?天命在魏,这不是天下的正理吗?」

高堂隆根本没打算质疑这个,也不可能质疑。听闻郑称的话后,摇了摇头说道:「郑公,我说的是陛下在今日讲课之前,与我等所讲丶要选太学生为郎之事。」

郑称是个标准的饱学之士,是几乎『两耳不闻窗外事』的那种。在郑称的思想之中,经学就是最重要的事情。至于朝廷选官?与我这个大儒何干?

「升平,陛下去年翻新太学,选五百学生入太学,不就是为了选拔人才麽?」郑称说道:「虽然与旧制不符,但也是一桩好事,选英才而育之,正是我们这些儒者的本职而已。」

高堂隆皱眉说道:「郑公,三月初的时候,陛下刚刚罢了中郎将一职。本来属于光禄勋管辖之下的左丶右丶五官丶虎贲和羽林,这五个中郎将都转为了光禄大夫。」

「郑公有没有想过,若是太学生选为郎的话,难道还能进三署为郎吗?三署都几乎没了!」

听闻高堂隆所言,郑称说道:「升平所言在理。光禄勋手下的左中郎将丶右中郎将丶五官中郎将都已迁转,三署之中的郎官现在则是由光禄勋直接管着呢。」

「太学乃是属于太常常公所辖,莫非,这些太学生所转郎中会归于太常?」

高堂隆答道:「未必如此。太常虽然地位尊崇,可从来不管这些行政事务。我听陛下之意,似乎有意将太学生所转的郎官,单独管理?」

郑称只是专心学术而已,并非不通时事。听到高堂隆如此说法,郑称抬眼看了一眼高堂隆:「莫非升平是想为此任?」

「正是。」高堂隆直接了当的答道。

无论汉朝还是大魏,士人并不耻于言及功业。研习经学成为大儒丶担当行政升为显官,都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而已。高堂隆此番也是想借着现在主管太学的机会,往统领郎官的官职上努力一下。

郑称想了片刻,却并不看好的对高堂隆说:「如今虽然中郎将已经裁撤,但陛下的本意是整顿军制军职,而并非裁撤郎官。」

「陛下不是说至少要一年的时间,才能从太学学生中选择郎官麽?现在也才三月,到九月底起码还有半年的时间,现在议论此事尚早。」

「那就从长计议吧。」高堂隆点了点头,显然也认为郑称所言有理。

不过,与高堂隆自己的打算不同,曹睿早就想让高堂隆去作为崇文观的祭酒。

只不过,这个命令还未颁布罢了。

……

夜晚,司空府内。

司马师在书房之中,将今日皇帝在太学所言之事,通篇给父亲复述了一遍。

起初,司马懿还显得意兴阑珊,并不认为皇帝会讲出什麽新奇的内容。但当司马师讲完『天命在魏』丶以及皇帝的论证过程后,司马懿沉默的坐在椅子上,一言不发。

司马师倒是疑惑道:「父亲为何不说话?父亲先前曾与我讲过建安年间丶父亲辅佐先帝夺储之事。这与天命有什麽关系?儿子只看到了权谋诡谲,排除异己。」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