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8章 业余学习
每次会议都持续到深夜,祁同伟耐心地倾听每一位村民的诉求,与企业代表反复协商,试图寻找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平衡点。
在这个过程中,祁同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企业那边不断催促尽快签约,甚至暗示如果错过这次合作,村子将错失发展良机;村民们则在观望、犹豫,时不时提出新的担忧和诉求。
企业代表张总坐在会议桌的一端,西装革履,眼神透着精明与急切,他时不时地敲着桌面强调:“祁书记,时间不等人啊,这项目落地越快,村子致富也就越快。我们的规划那是相当完善,能提供上百个就业岗位,还会给村里修路、建学校,这可是打着灯笼都难找的好事。”可他口中所谓的修路、建校细节却含糊不清,补偿方案也偏向于企业的短期成本控制,对于村民土地被征收后的长远生计保障,只是轻描淡写几句带过。
而村民这边,王大爷吧嗒着旱烟袋,满脸愁容地站起来说:“祁书记,咱庄稼人,没了地可咋活?这补偿金是不少,可花完了咋办?俺听说有的地方征地后,承诺的工作没影,到时候俺们这些老家伙干不了重活,喝西北风啊?”旁边的年轻媳妇也跟着附和:“就是,俺家孩子还小,要是村里环境被工厂污染了,影响孩子健康可咋整?这工厂排污处理得咋样,咱心里没底。”众人你一言我一语,担忧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祁同伟揉了揉疲惫的双眼,心中满是无奈与焦虑。他深知企业追逐的是利润最大化,在商言商,虽有发展村子的附加承诺,但落地执行时难保不走样;村民们则是出于对生存根基与生活质量的守护,他们的担忧合情合理。一边是可能一去不复返的发展契机,一边是乡亲们后半辈子的安稳日子,稍有不慎,就会陷入利益纠纷的泥潭,让村子陷入发展停滞甚至倒退的悲剧。
为了打破僵局,祁同伟决定实地调研。他带着企业代表去参观周边已建成的同类型工厂,让村民代表直观感受工厂运营模式、环保措施以及给当地带来的就业和生活变化。又邀请农业专家、经济学家来村里开讲座,给村民讲解土地流转后的多元发展路径,分析土地增值、入股分红等新的生计模式,拓宽村民视野,缓解他们对土地单一依赖的焦虑。
同时,祁同伟督促企业细化合作方案,明确各项承诺的时间节点、执行标准,并写入合同。他自己则穿梭于两者之间,无数次地沟通、解释、协调,像个不知疲倦的陀螺。有一回,连续几天的奔波让他累倒在村口,醒来后第一句话还是问助手:“和企业、村民的沟通安排好了没?”
终于,在祁同伟的不懈努力下,双方的态度逐渐软化。企业看到了村民的质朴与对村子发展的渴望,愿意在利益分配上做出更多让步,完善环保规划;村民们也了解到工厂的潜力,看到了祁同伟为大家争取来的切实保障,开始放下顾虑。他们慢慢走向合作的归途,不再被利益纠纷蒙蔽双眼,而是携手迈向村子发展的新征程,让原本看似无解的困局,迎来了充满希望的曙光。
工厂顺利奠基开工,机器的轰鸣声仿佛奏响着村子迈向富裕的乐章。一开始,一切都如预期般顺利,村民们陆续进入工厂上班,新学到的技能和稳定的收入让一个个家庭绽放出久违的笑容。企业按照约定,逐步推进村里道路的修缮,平坦宽阔的水泥路取代了曾经泥泞的小道,物流运输更加便捷,农产品出山也不再受阻。学校的翻新扩建工程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崭新的教学楼拔地而起,孩子们欢呼雀跃,对知识的渴望在明亮的教室里肆意生长。
然而,随着工厂产能的逐步扩大,一些隐藏的问题渐渐浮出水面。尽管企业在环保规划上做了诸多努力,但化工原料的特殊气味还是偶尔会飘散在村子上空,引得部分村民忧心忡忡。尤其是村里的老人和孕妇,他们时常聚在一起,小声议论着:“这味道闻久了,会不会对身体有害啊?咱这把老骨头没啥,可别伤着孩子们。”
在生产环节,由于初期对工人技能培训的深度不够,产品次品率开始上升,这不仅影响了企业的效益,也让村民们的收入面临波动风险。一些年轻工人开始抱怨:“这活儿看着简单,做起来咋这么难?培训的时候就没讲清楚,这下可好,工资都跟着变少了。”企业管理层也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一方面加大了技术指导力度,派遣更多专业人员驻厂培训;另一方面,不得不暂时放缓生产节奏,重新调整生产流程。
而此时,祁同伟也察觉到了村民和企业之间微妙的情绪变化。他深知,若不及时化解这些新矛盾,前期的所有努力都将付诸东流。于是,他再次开启了奔波模式,频繁穿梭于工厂车间、村民家中和村委会之间。
为了解决环保问题,祁同伟邀请了专业的环境监测团队定期入驻村子,对空气质量、水质等关键指标进行检测,并将结果实时公示在村公告栏上,让村民们心中有底。同时,他督促企业进一步升级环保设备,增加废气净化的处理工序,最大限度减少气味散发。企业虽有资金投入上的压力,但在祁同伟的协调下,也明白这是维持长期合作的必要举措,只能咬牙配合。
针对工人技能培训不足的问题,祁同伟积极与县职业教育中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