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汉书院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类型 >刑警日志 > 第768章 关于采访问题的讨论

第768章 关于采访问题的讨论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陈斌的优点是充分放权。

在新媒体事业部,每一个人都能够充分享受自己岗位带来的权利。

只要是个人岗位范围内的业务,执行人不必向任何人汇报,只要你认为是正确的,附和规定的,就放手去做。

取得的成果都归个人所有,这在工作中带来的成就感是非凡的。

但是与此同时,也要承担失败所带来的风险。

放权并不等于放任。

他这样的管理模式造就了新媒体事业部根本就没有摸鱼的人。

送走廖凯,众人并没有散去。

以大家对陈斌部长的了解,知道他等会儿还要在开会做强调。

三分钟后,果然陈斌和李欣两人返回了会议室。

“强调两点。”陈斌还有一个优点,给属下开会的话时候,从不拖泥带水,能快绝不拖沓。

这一点其实很难做到。

掌握权利最大的快感是支配权利的过程。

而支配权力往往就意味着支配他人。

陈斌在开会部署工作的时候,基本上能够保证对事不对人,而且大多数情况下只说要点简单明了。

这也是陈斌为什么在新媒体业务部的威信这么高的原因。

“第一,李欣副部长刚刚说的,我非常赞同,这一次的采访一定要实事求是。”

当领导,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比常人更加敏锐的判断力。

陈斌最近也一直在关注网络上关于南洼村案件的舆论风向。

这是一场涉及千万人的讨论。

任何人想要通过控制、堵塞的方式去处理,最后一定会被碰到头破血流。

只要坚持实事求是,不管这一次的采访有没有引到正确的引导作用,新媒体业务部这边都是按照要求规章制度办事。

没有任何人能挑出毛病来。

“第二,各位工作的过程中,不要搀杂私人感情。”

任何采访过程当中,新闻媒体工作者都不能够掺杂任何私人感情。

陈斌在新媒体业务部工作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在广播电台内,他已经历任过多个部门的一把手。

对于新媒体工作,陈斌有着自己深刻的了解。

记者也是人,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对自己采访的问题事物,当然也会有自己的看法。

但实际上每一个人都只能代表自己这个个体,或者是一部分群体的观点。

记者的提问最忌以偏概全。

而有的时候并不一定是记者刻意要这么做,而是因为他对某件事情有个人的偏向看法,下意识里他会朝着自己所偏好的方向去引导。

“所以,在考虑提问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经过集体讨论研究,并最终通过李欣部长审定。”

“大家明白了吗?”

“明白!”

“好,你们继续研究!”

陈斌离开后,李欣继续主持开会。

“按照陈部长的要求,我们现在就开始讨论我们要采访的问题。”

因为这次采访是提前录播,不是现场直播,而且采访的目的是为了平息网络上的不实言论。

其实,这件事说简单也简单。

之所以网上有很多不实的言论,要从两方面去看。

一方面一定是有人刻意造谣,蹭流量,蹭热点。

说话完全没有任何依据,全都是捕风捉影,或者是凭空捏造想象的。

另一方面也有一些朴实民众,并没有了解案件消息的渠道,好奇心或者说对死者的同情心,对施暴者的愤怒,驱使着他们想要寻找真相。

而这一部分人没有权威的渠道来了解真实的信息,所以他们有可能偏听偏信,被谣言散布者带偏,从而成为了其帮凶。

以李欣的经验来看,这部分人其实是绝大多数的人。

只要正规的权威渠道发布信息,他们一定会选择相信。

因为这一部分人的本性就是善良的,他们之所以追逐热点讨论案件最本质的原因就是对死者的同情,对施暴者的愤怒。

就像网上所说的:今日若我冷眼旁观,他日祸临己身,则无人为我摇旗呐喊。

所以,他们需要发声,并想通过这种方式,让权威关注到,给予正面的回复。

但往往有些权威渠道发布的信息,并不能真正的解决网络上的舆论和网民的关注。

原因是什么?

无非有2点。

第1点就是权威渠道发布的信息否决了舆论的关注。

强硬的做派,错误的引导方法更加加剧了舆论的演变。

最后,导致权威在这件事上不在权威,那么无论真相是什么,就再也没人信了。

一旦发生这种情况,那整件事情就处于绝对的失控状态。

李鑫见过太多这样的例子,出现这种情况之后的补救办法只有两个,第1个就是强硬的封杀,但目前来看这种措取得的效果施越来越弱。

另一种就是更高级的权威,发布真正的信息。

还有一点就是权威发布的信息没有直面网民关切。

网民想知道的是1,但权威发布的是2,对1避而不谈,避重就轻。

这同样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