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4章 工业的力量
胸,而费策贤向他所提出的问题,倒是有些出乎他的预料。因为过往参观这条铁路的外来者所提出的问题往往是千奇百怪,而绝非像费策贤这么本质。 类似火车是不是使用了法术驱动,这么多精钢为何不用来打造武器盔甲,为什么一定要在地面上铺设两根轨道当作火车前进道路,诸如此类会让白克思哭笑不得的提问,在过去几年中层出不穷。哪怕当初许心素来参观的时候,所提的问题也没有费策贤这么实际。由此可见费策贤这些日子一直泡在市立图书馆里,也没有白费这些时间,的确是动了脑子在研究海汉的先进之处。 白克思道:“费大人这几个问题倒是不错,那我就一一解答吧。先说第一个,三亚这条铁路从田独到胜利港,全长大约二十里,后来又从胜利港向西延伸了一段,一路通到了三亚港。工期嘛,当时从动工到通车,前后用了大约两年左右,不过这个也要视投入的人力多少和周围环境而定,倒也没有一个确定的数字。至于工程费用,这个还真不好计算,因为当时劳动力严重不足,就连我们这些当官的也全都在工地上劳作,该收多少工钱可没法定。” 费策贤一边听一边将白克思所说默默记在脑中,不管这些话的真实程度有多高,但都是真正的第一手资料,其价值就如这条铁路的工程费用一样无可估量。不过费策贤认为白克思的回答多少还是有点打马虎眼,他们这些高官没收工钱,那普通民工难道也没收?修建这条路使用了大量钢铁、木料、石材,这些建筑材料总是有成本的吧?以海汉人经商的精明程度,怎么可能计算不清工程费用。不过他当然也不会对此表示质疑,要是让白克思感到不快,就此跳过了后面两个问题,那就得不偿失了。 白克思继续说道:“第二个问题嘛,我倒是可以给一个比较准确的答案,如果以白银计算,那么第一台蒸汽机车的制造费用大约需要二十万两白银,不过这个费用是会随着建造数量的增多慢慢降下来的,如今已经只有这个数目的一半了。至于使用年限,这个就要视保养维护的细致程度而定了,一般来说,十年应该是有的。” 费策贤心中默默计算起来,如果一台蒸汽机车的制造费用是十万,以十年使用时间计算,那就相当于平均每年大约一万两白银的折旧费用,这么算倒也不贵。何况海汉这条铁路是商业运营,每天的客货运载多少还能收些运费回本。 白克思此时已经说到了第三个问题:“至于费大人问的最后一个问题,其实道理再简单不过,我这一趟车拉的人和货,如果折算成马车的运载量,需要多少辆马车花费多少时间才能完成,这是可以计算的。如果火车运行一趟的折旧、人员、煤水消耗,这些费用加在一起要比马车划算,甚至是差不多的程度,那我们肯定会选前者作为主要交通工具。因为这不仅仅是单纯的费用问题,制造蒸汽机车还能提升我国的工业制造能力,这也是很难用钱财来衡量的。” 费策贤听到这里,忍不住又追加了一个问题:“白大人,既然你把这蒸汽机车说得如此之好,那为何不在整个岛上都将道路建成能通火车的铁路轨道?” “好问题。”白克思应道:“这就又回到最初的问题上,我们为什么要修建铁路使用蒸汽机车?这是为了要满足两地之间长期的、大量的人员物资运输需要,铁路轨道在哪里修,修多长,这是要视客观需求而定的。显而易见,铁路的建造和运营费用都会比传统道路要高得多,所以我们只能选择需求最突出的地区来建造,比如三亚与田独之间,比如昌化港与石碌铁矿之间。另外其实各地还有很多短程的小型货运铁路也在使用,主要是建在矿山、港口这类对运力要求比较高的地方。或许以后有足够的人力和资源,我们会如你所说,在岛上修建更多的铁路轨道作为日常交通所用。” 白克思回答这个额外的问题倒是十分坦率,并没有做任何掩饰,费策贤也听得很明白。但抛开制造蒸汽机车和运营铁路系统所需的技术先不提,如果在大明要实施这套交通体系,短短二十来里的路程,修路加采购设备要一次性投入数十万两白银,建成之后还要若干人员长期不间断地对道路和设备进行维护监控,这基本上不可能从朝廷申请到这笔工程预算。 如果费策贤不是亲身坐在火车车厢里,感受着这种崭新的交通方式带来的便利,他也很难说服自己去接受成本如此高昂的新玩意儿。而且他也从白克思的回答中意识到一个问题,海汉人在这里所修建的铁路,对他们来说并不是什么新东西,在他们原来的国度里肯定已经形成了成熟的交通体系,否则也不可能在落脚未稳的时候,就耗费如此之多的资源和人力来运营这种匪夷所思的新式交通方式。 这些海汉人过去所生活的国度究竟是什么样,费策贤根本想象不出来,但或许类似铁路、火车这样的存在,对他们来说只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已,根本就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就像白克思所说的那样,在时机成熟以后,或许就会修建更多的铁路作为日常交通所用了。 费策贤突然又冒出一个问题:“这……也是工业?” 白克思点点头道:“没错,这也是工业的力量,对你们明人来说,海汉或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