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制造局和研究院的第一次碰撞
第137章 制造局和研究院的第一次碰撞
李邦华见崇祯没有怪罪,顿时松了口气,开始认真思问题。
京师的火器丶火药数量堪称全国之最,以他兵部尚书和内阁首辅的身份,最多最多能调走两成,同时这两成火器需要找一个人来假接收!
别看仅仅两成,这个数量已经相当多了。
唯独不确定是商队。
虽然他招揽的商人会严格保密,但商人手底下人多嘴杂,保不齐会把消息透露出去。
若想保守秘密,需要让那些安插在商队中的锦衣卫参与进来。
好在宣府距离京师只有三百多里,商队十天就能往返一次。
计算过後,李邦华沉声说道:“回陛下,臣可以将京师两成火器,外加十几万斤火药以兵部的名义给黄得功运去。负责运输的商队出京后先往南,随後变换旗帜再往北,贿赂唐通后穿过居庸关,悄悄运抵宣府。”
“好!你提前将手续备好,等阎应元收复宣府後立刻派人运过去!”
“遵旨!”
“第三件事!”崇祯目光看向西南,“朕从内帑拨银五十万两外加一封密信,你想办法给黄得功送过去。”
“臣遵旨!”李邦华领旨后离开皇极殿。
前䭾刚刚离开,崇祯立刻吩咐王承恩拟旨:“悄悄给黄得功拟一份中旨,旨意是让他无视兵部起草的圣旨,继续进京勤王。”
“来到北直隶后,不要走官道,想尽办法避开朝廷尤其是兵部的眼线!”
“拟旨後派信任的太监给黄得功送去,可以慢,但是必须比兵部起草的那份圣旨快!”
王承恩不敢耽误,迅速起身去往内廷拟旨。
崇祯靠在龙椅上,找回了刚刚穿越时的感觉。
连续的脑力活动让他有点困,就在昏昏欲睡之时,有小太监来到崇祯身前低声说道:“皇爷,锦衣卫都指挥使李若琏奉旨觐见。”
崇祯睁开眼:“宣!”
李若琏一瘸一拐的走了进来,就在他要行叩拜之礼时,崇祯挥手阻止:“免了,李指挥使这是怎麽了?”
不问还好,这一问让李若琏老脸通红。
他神态扭捏的回答:“臣最近在京师新招募了一千多个锦衣卫,昨天教他们翻墙时失足从墙上摔下,扭伤了脚踝,让陛下见笑了。”
崇祯笑着摇摇头,随後说起了正事:“李指挥使,京师还有多少擅长监察百官的锦衣卫?”
李若琏掐指算了算:“约二百人左㱏。”
“好!”崇祯目光中带着杀意:“从现在起,立刻派人把兵部所有官员全部暗中监视起来。上至三品侍郎,下至无品小吏,统统监视起来。人员不够找东厂借,朕已经打过了招呼。”
“他们去过的地方,见过的人全都一一记录在册。”
“无论有没有异常情况,短时间内都不要动他们!”
“臣遵旨!”
李若琏离开后,崇祯终於松了口气。
回到乾清宫吃完午饭简单睡了一觉,醒来后再次回到皇极殿。
此时的皇极殿内站满了人!
这些人有的穿着朝服,有的身穿锦衣,更有甚至穿着最低级的布衣。
他们当中大部分人都是第一次走进皇城,也是第一次来到皇极殿。
眼睛这看看,那瞧瞧,对这里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和敬畏。
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在赶大集,只有在场的人才清楚,他们都是大明京师制造总局和研究总院的人。
范景文站在最前面,见崇祯来到,带领众人三叩九拜行君臣之礼。
崇祯很高兴!
经过工部筛选,十多天的时间里网罗了上千名学者和匠人。
而来到皇极殿的这百馀人,更是翘楚中的翘楚。
“诸位,朕设立制造局和研究院只有两个目的:传承,发扬!”
“你们当中有谁是开矿,炼铁和制造火器的匠人?”
众人不明所以,站出来十多个人。
崇祯点头,转头问范景文:“范尚书,你觉得大明的火器存在哪些问题?”
“以大明的火炮为例,一是铸造时间漫长;二是容易炸膛;三是重量太重,不便移动;四是装填速度慢;五是雨雪天气会导致火药受潮失效...”
“虽然问题看似很多,但在使用中最大的问题还是制作时间,炸膛以及重量。”
范景文之前就在工部任过职,所以对火器的缺陷了如指掌。
铸炮是个细致活,首先要制作模具,阴乾后才能进行下一步,这个过程短则一两月,多则数月!
可惜的是,费力做出来的模具使用一次后就得作废。
铸造火炮的成本首先就是模具雕刻的工费,然後才是材料费用。
这才是火炮铸造速度慢且贵的原因!
崇祯点头,看向那些匠人:“朕需要你们解决这三个问题!现在商量一下,看从理论上有没有解决的办法。”
十多个人站在皇极殿中央,围在一起你一言我一句的商量着。
起初他们慑於朝堂的威严,不敢大声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