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9章 这钱,花得值!
“让开,”衙门里的差役推开挡路的管家,继续往里走。
管家无奈,只能又掏出两个圆宝并说道:“两位爷好不容易来一趟,小的请两位爷喝茶。”
看着管家手里六枚闪亮的大明圆宝,两个差役顿时四目放光。
江南粮价低,三枚大明圆宝买到的粮食足够一家人吃两三个月。
“咳咳,”其中一个差役接过银子并说道:“我们只是奉命调查庶民逾制的情况,如若不信可以去县衙里向县太爷核实。”
“信,两位爷肯定不会骗小的。”
“信就好,”另一个差役点头,“府里面我们就不看了,可是你们李府的房子也太大了,不合规矩。我们就算想帮忙也只能帮一时,帮不了一世。”
“是是是,这就改。”管家点头哈腰道,“等两位爷走後我们马上安排人把房子扒了重盖。”
“那就好!给你们几个月时间改过来,几个月之後我们还会再回来。”两个差役笑着离开。
等差役离开,管家立刻将消息告诉了府中的商人老爷。
起初商人以为这只是衙门差役的讹诈,并未放在心上。
随着其他各地陆续传回同样的消息后,两淮的盐商顿时慌了。
所有人都有逾制的行为。
他们先是询问运司的官员,打探朝廷打算如何处置这件事。
运司官员也不知道。
因为公文里只是让统计核查,并未写明处置办法。
盐商们更慌了。
他们最怕按照规矩办事。
如果按照规矩来,他们首先要接受数量不等的杖刑,然後改正逾制的情况。
大明朝的杖刑轻则伤筋动骨,重则会被活活打死。
他们都是拥有万贯家财之人,最怕人死了钱没花了...
於是盐商们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商议对策。
扬州城的一座茶楼内,聚集了十多个当地有名的盐商。
“我说,”一个李姓商人站起来对所有人说道:“朝廷为什麽突然要查庶民逾制这种事?”
“这不是朝廷的旨意,是太子的令旨。”另一个消息精通的商人纠正道。
“那太子此举到底是为了什麽?”姓李的盐商继续问。
“还能为了什麽?当然是为了钱啊!”一个王姓盐商没好气的回答道:“朝廷有几百万两银子的亏空,为了弥补亏空先是让人南下巡盐,然後又让咱们捐官。怕咱们不买账,所以朝廷使出了这个方法。”
“这个法子太狠了,要是按照朝廷的标准,现在大明朝至少有九成以上的百姓都有逾制行为。”
“可说是呢,太不合理了!这是两百多年前太祖立国时定下的规矩,如果继续按照这个规矩来,和守株待兔里的农夫又有什麽区别?”李姓盐商摇头叹息。
“守株待兔...农夫?”周围的商人纷纷露出疑惑的表情。
他们这些人虽然大多都读过书,但数量有限。
听过这则出的寓言故事的人寥寥无几。
这则寓言故事出自《韩非子·五蠹》,表面上说的是宋国一个农夫固执,愚昧,不知变通,不劳而获。
实则是拐着弯的骂孔子和他所崇尚的先王之道。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因为孔子的先祖是殷商人,封地为宋国。
公元前七一百一十年,孔氏一族因为内斗失势被迫逃到了鲁国。
韩非子不明着骂孔子,而是编一个故事把他比喻为一个傻农夫。
搜书名找不到, 可以试试搜作者哦, 也许只是改名了!
可见韩非子也是个老阴阳人。
见其他人都不懂,李姓盐商见状立刻摆出一副优越感,一字一句的将《守株待兔》的故事讲了一遍。
讲完之後他重复《守株待兔》的最後一句话:“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一千多年前的韩非子就说过这个问题,当今朝廷却明知故犯,实在是...”
“李兄噤声啊,”旁边的商人立刻打断了李姓盐商的言论,“妄议国政恐会迎来杀身之祸,李兄还是少说两句吧。”
“怕什麽?”李姓盐商不屑地冷笑一声:“陛下曾在《崇祯十七年》邸报里说过,大明朝广开言路,只要说的在理就不会因言获罪。”
“陛下确实不会治你的罪,但地方官府和官员会呀,他们正愁牢里没人住呢,你这麽做不是自投罗网吗?”一个盐商沉声提醒。
李姓盐商立刻闭上了嘴。
他见识过地方官员的手段...
“那咱们该怎麽办?”另一个盐商站起身问。
“耗着!”有盐商提议,“朝廷不是咱们买官吗?咱就就不买!”
“若是不买官,衙门里的人三天两头前去讹诈怎麽办?”有人提出了疑问。
“打点好知县就行,差役算个屁。”
“阎王好见,小鬼难缠啊!”
“那...那也不能向朝廷服软。如果开了这个口子,以後恐怕永无宁日。小鬼在难缠也能用小钱打发,在座的诸位都不是缺钱的人,没必要因小失大。”
“对!大家联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