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汉书院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类型 >从满眼红名开始 > 第90章 《常平源考》

第90章 《常平源考》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耿煊的目光在这个地下室打量了一圈,面积大约有五六十个平方。

为了确保地面建筑的稳定,地下室的四角以及中央分别有一根岩石磊成的立柱。

名为地下室,上方却又两处长宽二十公分左右的开孔,外面的天光可以毫无阻碍的照射进来。

对一般人而言,这点光源,地下室依旧昏暗,要想看清楚,必须点灯才行。

但对耿煊来说,却已经能看清室内的所有陈设。

地面铺设着石板,右侧贴墙有台阶与地上房间相通。

室内陈设非常简单,左侧一角放着一张素净光滑的石塌。

石塌旁边,放着一张矮几。

而在矮几对面,同样也是在耿煊正对面,贴墙放着一个架子。

这便是这个地下室的全部。

耿煊先是扫了一眼石塌,上面没有任何东西。

他来到石塌旁的矮几边,这矮几上放着一盏熄灭的油灯,以及一本用镇纸压着的书册。

从这模样不难分析出,这正是李坊主近期观看研究之物。

耿煊移开镇纸,拿起书册,走到旁边光线更明亮的地方翻看起来。

“常平……源考……”耿煊心中轻声念道。

他轻轻翻开书册,这一看,很快就入了神。

这书册的内容并不多,记录的事情也并不复杂,所以,耿煊并没有用太久时间,就将这本书囫囵着看完了。

“原来如此。”

《常平源考》,一本粗略考证、记录了常平坊这数百年来变迁发展的书册。

按照书中所述,常平坊乃是元州血脉最正宗的里坊之一。

五百多年前,元帝陨落,九州鼎沸,后霸王入元京,一把火将千年神都化为废墟。

元京当时有四百八十座里坊,只要是还没死的,全部逃出元京,散入元州各地。

因为个人、乃至家族的力量在当时那种大时代的洪流下都太过孱弱,生存能力毫无保障可言。

所以,成功逃出元京,并最终在元州各处顽强扎根下来的,基本都是以里坊为最小基本单位。

有的甚至是许多里坊的联合体,本身也是一股不小的力量。

这些散入元州各地的里坊不可避免的与地方势力产生了碰撞冲突,不过,这冲突的持续时间并不长,很快就结束了。

因为这些里坊相较于元州各地那些原有的、古老到原始意味浓烈村寨来说,各方面都是降维打击。

从组织制度,到里坊内部基本五脏俱全的各种匠人所代表的先进生产力,以及更完善的修炼体系,那些地方村寨根本不具备和里坊扳手腕的能力。

很快,元州各地那原始而简陋的村寨消失殆尽,全部里坊化。

从元京迁出的里坊,有的消失了,有的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如蜂群一样分裂了,有的与地方村寨融合了,有的完全忘记了自身骨子里流淌的“元京血脉”。

——书中还特意强调,不能从里坊名字去辨别里坊是否正宗。因为若是从这个角度去看,现在元州境内的所有里坊,就没有一个是不正宗的。重名的不要太多,个个都声称自己才是正宗嫡传,别的都是冒牌。

从书中长篇累牍的论证,不难看出,这书的核心目的就是为了证明一个问题,“我们常平坊的血脉是最纯正的”、“凡是有其他声称也叫‘常平坊’的,全都是不要脸的假货”。

而为了支撑这个有些贫乏的论点,书中举了不少例子。

只可惜,在耿煊看来,这些几乎全部以“据说”“据传”“有人看到”开头的例子,说服力实在是有些不够。

若是拿出去与其他也叫“常平坊”的里坊证明自家的正统性,得被狠狠唾一脸。

说不定转眼人家就能掏出一本更厚的《常平源考》,对,既然都叫“常平坊”,那人家考证自家里坊的源起,自然也能理直气壮的叫这个名字。

但当耿煊看向其中一个同样以“据传”开头的例子时,眼神就有些定住了。

“据传,我坊耿氏一族先祖,曾为元帝陵工师匠,参与修筑了元帝陵。虽其在陵成之日与其他十万陵工匠人一起葬身帝陵,再未回返,但这无疑说明,我坊从元京迁出一事,真实无虚。”

著书者本人,对这传言或许都不怎么样相信。

在其诸多论证之中,这段引用没有任何特别之处,字数也很少,就寥寥数句而已。

但耿煊却联想到了很多。

那本藏在家中,很容易就挖出来的《地行篇》。

现在想想,这其实也挺特别的。

按照他猜测的,前身父亲对“地行术”的掌握也绝对不会差。那么,他若真想藏一件东西,是绝对可以让任何一个人都找不到的,更不可能就藏在屋中地下,随便挖挖就能掏出来。

还有那在常平坊内已经无人提及,但在别的里坊还有老人记得的擅长寻坟挖坟的前身曾祖父。

耿煊又想到了那位自称“师叔”的“外州军特使”也是因为王福等人上报了此事才将目光落在了前身父亲身上。

耿煊还想到了此人为了得到《地行篇》的坚毅执着。

当时耿煊就觉得,其目的并不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