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又是一年赶社日
不知不觉两年过去,吕香儿14岁,个子不断蹭蹭往上长,已是一个窈窕少女。谢一安已经长成一个18岁的小伙子,白净皮肤,高挑身材,国字脸型,剑眉大眼。
虽然省城星都的姚娜夫人给谢一安找到一份暑期、寒假工,但谢一安谢绝了姚娜夫人的好意,以父亲身体不好为由,放假一结束,就匆忙地回到芦安镇。芦安镇有他日思夜想的姑娘。
每年的寒暑假,谢一安仍然会与吕香儿继续做生意,所赚的一半利润给姚太太,另一半仍然给谢一安做学费。
姚太太手上有了厨艺干将,时不时会在老宅大宴宾客,吕香儿在反复的实践中,业务麻将不仅炉火纯青,她的厨艺已在芦安镇中美名远扬。
两年时间,姚太太与杜太太合开的绣庄生意越来越红火,众人皆知,姚太太手下的丑丫头,对绣品颇有研究。
三月,连绵的梅雨季节,连空气都是潮湿地,就在这如牛毛、似细丝的春雨中,芦安镇的又一个社日来临。
阳历三月,也是农历二月的社日,是芦安镇特有的民风民俗。
依照芦安镇社日的老习俗,将空旷地,做为社日的聚集地。来自四面八方的乡民们、商人们聚集在一起,早几天就已划地为圈,占好地盘。前来卖货、前来购物、前来玩耍的人称之为“赶社”,即使芦安镇有门店的老板也会参加到“赶社”这一活动中来。
今年不同于往年,姚太太决定放手,让柳妈协助,以吕香儿为主,让吕香儿学着去囤积社货。吕香儿能够做主学做囤社货,她自然开心。因往年有跟着姚太太去看货、识货、订货的经验,自然,她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可怜楚楚之态,成功地以低价将社货囤好,存于东厢房的空房处。
社日头天晚上,哑巴夫妻与柳妈借用一辆板车,他们已经将囤积在宅子里的所有铁制农产品、竹编器具装好,哑巴躬身往前拉,桶子与柳妈在后弯腰往前推,三人合作,将一车货物推到空旷地。那晚,空旷地已是热闹非凡,许多生意人已经将货物拉至广场摆放好,只等第二天的嗓子一扯,宏亮的吆喝声就会带来大把大把的票子。
为了在社日这天赚得盆满钵满,老宅的人各自忙碌着。同样,姚太太为了“杜姚绣庄”,不仅身体力行,更是绞尽脑汗。
因为今年的绣庄开展了新业务,为了赚取社日前后一段时间的人流量,她听取吕香儿建议,打广告。
“酒香真怕巷子深”,广告地张贴,挺有效果,强烈地引起了人们的好奇心,广告上写道:“杜姚绣庄,既有你瞠目结舌、贵得离谱的名绣,也有白菜价格、令你称心如意的美绣。星都最大绣庄锦绣!来吧!即使饱饱眼福,也不枉此行!”然后,广告处标好地址及优惠政策。
“贵得离谱的名绣”并不是噱头,经过两年的经营,姚太太遵照姚娜传授的经验,专辟一装饰典雅而精致的小房间,入门一古色古香的小牌标示着“雅绣阁”。小阁内,或富丽或精练,或大气或细腻,或明艳或素雅,或温润或粗犷……色、形、神、布局、工艺俱佳的精品绣物以不同造型摆放着,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薰衣草香,若有若无,清新缥缈,恍若入仙境,出阁为俗人。
“雅绣阁”外的铺面,虽无小阁的雅致,倒也布置得整洁,舒心,几条玻璃柜台,按不同等级摆放着各色各式的绣品及刺绣工具。
整个芦安镇的人以及来过芦安镇的人本已知道“杜姚绣庄”,“杜姚绣庄”“贵得离谱的名绣”广告,再次吸引了更多的人。
前来围观的大多是女人,当然,也有身着绫罗绸缎的男人。凡是进入过“杜姚绣庄”的人,无不感叹此处的绣品优质、齐全。虽然,“雅绣阁”的精品价格高得离奇,然而,广告不虚,看看也是饱眼福。其余绣品,货比三家,竟然还性价比特高。
于是,绣庄的生意出奇地好,吕香儿原以为“雅绣阁”的绣品只是摆设,但她猜错了,前来围观的人,出手阔绰地买了不少“雅绣阁”的绣品,用他们话来说,他们是附近城镇的人,他们喜欢星都的货,那才是高档、有品位,摆在家里更显身份。他们看了广告后,特地赶过来买精品的。
社日前两周,“杜姚绣庄”由于有了“雅绣阁”的精品,更是赚得盆满钵满,杜太太自然欣喜,她催着姚太太赶着在社日前再进一批货,然而,姚太太却为难地说:“我这方负责进货,社日当天,我那边也有不少生意要做,这摊就交给小秀了。”
小秀,是杜太太家售货的一位年轻女孩,对刺绣略有了解,虽然能够应付柜台里的大众化绣品,但对于“雅绣阁”的精品,杜太太是不敢让她独挑大梁的。面对姚太太的为难,杜太太也理解,社日,谁都想赚桶金回家,更何况,当初签合同时,的确白纸黑字地写着,姚太太一方只负责货源,她方负责货金、负责出货。
“姐,这段时间需要你来店坐镇一段时间,红利外,另按日付工资!”杜太太已经喊姚太太为姐了,她郑重承诺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