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汉书院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我家通古代:开局让宋仁宗破防 > 第203章 晋阳起兵,谁为主谋?

第203章 晋阳起兵,谁为主谋?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如视频中所言,大业十二年便是公元616年,而我所穿越的年代,如今是公元2024年。”

“一千余年嘛......”李承乾脸色忽然煞白。

之前他并没有反应过来李放意味着什么,毕竟此前他也没有接待穿越者的经验,如何能想到自己的谋划会被未来人泄露。

可现在被李治这么一提醒,他反应过来了,既然李放那里有晋阳起兵的历史,那自己的历史呢?会不会也存在?

不管自己起兵成不成功,历史必然会留下记载,可为何现在父亲都没有动作?

小心翼翼的看了眼李治、李世民,李承乾并未发现有任何异常。

“莫非是我最后并未举兵?”李承乾心中微动。

起兵之事,说到底也是他未雨绸缪之举,身为太子他从李世民身上得不到足够安全感,为了自身前途,不得已而为之。

现在他们并未有动作,或许是自己的行为最后也没暴露,甚至于,自己最后顺利继位了?

李承乾心中又充满了希望。

“起事还需谨慎,待下去之后,暂缓行事再看看。”

打定了主意后,李承乾的精神才返回到屏幕上。

此时,屏幕上刚好讲到了第一个关键的问题:晋阳起兵,谁为主谋?

“在《新唐书》、《旧唐书》以及《资治通鉴》中,晋阳起兵的主谋,是李渊的次子,日后的唐太宗李世民。而在温大雅所著的《大唐创业起居注》一书中,李渊则一改前面几部史书中的‘窝囊’形象,变得英明果决起来。”

视频里,先以李世民的视角,剖析了一番晋阳起兵之事。

李渊为太原留守后,李世民意识到天下已然大乱,便开始阴图大事,四下里结交豪杰,其中有一人,名曰刘文静。

刘文静为李世民做出了谋划:“今李密长围洛邑,主上流播淮南,大贼连州郡、小盗阻泽山者,万数矣,但须真主驱驾取之。诚能应天顺人,举旗大呼,则四海不足定也!”

“今太原百姓避盗贼者,皆入此城。文静为令数年,知其豪杰,一朝啸集,可得十万人,尊公所领之兵,复且数万,君言出口,谁敢不从?乘虚入关,号令天下,不盈半岁,帝业可成!”

刘文静的这番话,是妥妥的反贼言论,但也确实指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谋取天下的战略,对此李世民是如何反应的呢?

史书记载:太宗笑曰:“君言正合人意。”

看到这里,李世民情绪有些低落,叹息一声,不无遗憾的说道:“文静纵横之略,王佐之才,奈何与裴寂不能相容,以至于英年早逝,实在可憾。”

刘文静不仅是李世民最早的追随者之一,私下里二人的关系也极为不错。

如果刘文静没被李渊冤杀,贞观之后的宰执之臣,必然有其一个位置。

历史上,贞观三年,在彻底打消了突厥的威胁真正坐稳皇位后,被李渊下旨以谋反罪处死的刘文静就被李世民平反。

此时,李渊可还是太上皇呢。

李世民不仅不顾自己尚在人世的父亲的面子,平反了刘文静,还追赠其官爵。

让刘文静的儿子袭爵鲁国公,并尚公主。

于此同时,李渊的老友裴寂也在同年被李世民处置,褫夺了官爵,流放静州。

不知这时的李渊心中是怎么想的。

李世民叹息可怜刘文静的遭遇,对此,一旁的几个儿子只能闭口不言。

再怎么样,那是他们爷爷下的令,李世民能说上两句,他们却不能胡言。

视频进度条继续向前,李世民与刘文静议定大事,却不敢告诉李渊,因此犹豫不决之下,二人决定强行拉李渊下水。

史书是如此记载的:高祖子世民知隋必亡,阴结豪杰,招纳亡命,与晋阳令刘文静谋举大事,计已决,而高祖未知,欲以情告,惧不见听。

之后,便是裴寂的登场了。

时太宗将举义师而不敢发言,见寂为高祖所厚,乃出私钱数百万,阴结龙山令高斌廉与寂博戏,渐以输之。

李世民豪举百万钱结好裴寂,故意让人赌钱输给裴寂,让他出手帮忙。

裴寂得了好处,又同样看出天下形势,欣然应诺。

在好儿子与好兄弟的安排下,李渊睡了晋阳宫内的宫人,被迫踏上了反贼之路。

然而这个时候,史书中的李渊还是一副愚忠的模样。

在李世民向李渊揭露实情后,并向他陈述了自己起兵方略,而李渊的反应却出人意料。

高祖阳不许,欲执世民送官,已而许之,曰:“吾爱汝,岂忍告汝邪?”然未有以发。

这段记载很值得玩味,李渊绑了儿子要送官这无所谓,重要的是前面这个“阳”字。

在这里“阳”是个通假字,通“佯”。

李渊是佯装不同意,而不是真的勃然大怒,要大义灭亲。

最后在老友裴寂的劝说下,李渊这才不得不听从了李世民的安排。

(裴)寂白状曰:“二郎密缵兵马,欲举义旗,正为寂以宫人奉公,恐事发及诛,急为此耳。今天下大乱,城门之外,皆是盗贼。若守小节,旦夕死亡;若举义兵,必得天位。众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