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汉书院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类型 >大明元辅 > 第214章 磨刀霍霍向金银

第214章 磨刀霍霍向金银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虽然翻倍,但相较而言军火才是大宗交易,几乎可以说是“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的那种。

比如说万历十四年款京华二号重炮,张元功、朱应桢等人实际每门的毛利润竟然高达1100两,只需要卖十门炮就能赚万两银子。哪怕是财雄势大的勋贵们也不得不咋舌,希望能卖更多。

可惜这很难,因为京华的火炮销售两个大头是朝廷官军和南疆各国——实际南疆属于内部销售,但也不是成本价,因为高务实坚持内部也要各凭本事,他只规定了最高溢价率和优先保障供应的顺序。

于是勋贵们虽然很乐意偷偷摸摸卖炮,但实在不容易搞到货,长期处于欲求不满的状态。

这种状态催生了他们另一个想法:日本的银子这么多,咱们现在货源又不充足,那不如干脆做无本买卖,直接去抢他娘的!

为了说服高务实,两位国公爷作为勋贵集团的代表,居然还提出了“政治见解”,他们表情沉痛地向高务实说明:大明对日本的出口大头,如方才提到的“饶之瓷器,湖之丝棉,漳之纱绢,松之绵布”这些,几乎都控制在南方商人手中,或者说南方商人掌握的产能远高于北方。

原先一开始的时候,北洋海贸同盟仗着舰队优势(包括运力和安全),还能压着南方商人一头,然而随着两洋舰队把海盗扫荡得只剩些零星小团体之后,南方商人很快依靠生产能力和祖的资本底蕴追了来。

然而众所周知的是,南方这些巨商一贯站在心学派的背后,所以一旦商场的形式发生逆转,实学派在朝中的敌手实力也必然越来越强。

这番话听得高务实都诧异了,你们两位难道也投身我实学派了?

那肯定不是,这二位只是投身金银而已。不过话说回来,带给他们金银的是高务实,所以连带着他们还真觉得自己与实学派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两位国公爷的话虽然出发点肯定有问题,但高务实觉得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层建筑,这句话不仅在国家层面正确,在派系层面也同样错不了。

原历史晚明时期的东林党为什么嘴炮打得震天响,但一说要收商税就跟挖了他们家祖坟似的?还不是因为东林党背后站着的就是江南的豪商集团!

由此可见,派系背后的经济实力是否强大,对于派系之争的结局也是有着非常重要影响的。这些年京华的发展的确快,连带着高务实一手捧起来“勋贵资本集团”也有逐渐登舞台的趋势。

然而,小蝴蝶的翅膀不可能精确地只扇动高务实想要扇动的地方。江南豪商集团的优势底子明摆着放在那里,无论是对大明原有优势产业的掌握,还是自身雄厚强大的经济底蕴,都绝不是可以等闲视之的。

于是他们回过神来,也开始循着高务实趟出来的发财大道走去。忙于政务超过忙于商务的高务实还没开始重视,而一门心思发财的“勋贵资本集团”却反而敏锐的发觉了异常。

按照朱应桢的举例,高务实发现在传统蚕丝生丝显然南方资本占据绝对优势,北方几乎只能仰仗他新近两年搞出来的柞丝产业,吃点中产阶级的买卖。

然而柞丝产业其实也不算标准的“中产阶级商品”。层的蚕丝制品和下层的棉布制品一直对它形成高低两个方向的挤压。蚕丝是南方商人掌握的,棉布也是南方商人掌握的。

所以柞丝产业打开市场虽然还算顺利,但这个市场迟迟不能进一步扩大。要不是高务实又开始在整个北方推广棉花种植,并仗着掌握先进织布机(珍妮纺纱机京华改进款)的优势开始涉足纺织业,只怕整个布料产业都要被南方包圆了。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点就是轻工业,尤其以布料服装为重中之重,因为这个产业尤其适合形成规模优势——谁都得穿衣不是?但在目前大明国内,这一块产业却偏偏是心学派的幕后金主占据绝对优势,而高务实醉心于钢铁、煤炭、火器、造船这一类的“重工业”,偏偏其他人还插不什么手。

这局面,你说“勋贵资本集团”着急不着急?

显然,他们不是高务实,不会理解重工业的意义,就算理解也不敢照着高务实的作业抄——高务实敢养那么多武装家丁保护自己的产业,他们一票武臣勋贵哪里敢?你怕不是以为朱家皇帝不杀人!

人家只是不怎么敢杀掌握道德和舆论高地的文臣,杀几个“私蓄甲士”的武臣你看看皇帝会不会手软。某种程度来说,历史的李如松之所以会死,根子还是出在李家军有一段时间过于强大之。

勋贵们打仗的手艺是潮了点,可在怎么苟活于世这个问题,却几乎个个都是艺术家的水平,所以他们顶多也就敢在船准备几百武装家丁,再要更进一步他们是坚决不肯的。

这样一来,重工业干不了,轻工业干不过,要想赚更多的钱,可不就只好另想办法了么?

北洋海贸同盟对比南方豪商联盟优势在哪?说起来真是不好意思:在于武力。

是的,两帮商人比本事,其中一帮商人发现自己居然只在武力占优势。这就很尴尬了,因为皇帝肯定不能容许你直接去把另一帮人**毁灭掉。

那能怎么办,当然只能把这个武力优势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