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汉书院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类型 >大明元辅 > 第282章 宫里宫外(廿四)文华召对(上)

第282章 宫里宫外(廿四)文华召对(上)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总督李汶的意见,让甘州和两支土默特骑兵自主解决此次甘肃之事。

不过,徐三畏这次提出的问题倒也不能说无的放失,他的担心的确也有道理。

火落赤这厮可是有前科的,如果现在布日哈图找到他并且成功将之说动,不说让他反戈一击,只要他按兵不动或者故意拖延,这甘州左翼就算是废了。

甘州右翼的沙赤星也的确有徐三畏所说的问题。沙赤星是钟金哈屯次子,俺答汗死的时候——也就是万历九年那会儿,沙赤星才刚刚学会走路,所以现在算起来他也才二十来岁。

这些年土默特虽然配合大明发动过几次作战,但其中也没沙赤星什么事,他是伐元之战结束后才被分封到阿察秃的。在这种情况下,徐三畏怀疑他在土默特军中的威望,甚至怀疑他根本没有展现过的用兵能力,这都再正常不过。

考虑到察哈尔大军是布日哈图亲自指挥,而布日哈图的能力母庸置疑,那么徐三畏怀疑他会一边安抚住火落赤,一边集中兵力击败名声不彰的沙赤星,自然也就合情合理,朝廷不可能不考虑。

但回过头来说,李汶的看法也不能说错,西北的问题往往出在两个方面:距离和后勤。距离太远就意味着很难搞什么兵贵神速,后勤困难就会导致稍稍动兵便花费巨大,因此这两个难点又几乎总是相伴而生。

只要动兵就花费巨大,每次动兵还很难快速结束,因此花费更大。相距太远又导致以步兵为主的明朝大军难以快速赶赴战场,等他们赶到的时候只要对方觉得难以击败,便会选择暂时遁走,于是明军要么白跑一趟,要么停在当地和对方耗着。

大明虽然底子厚,但奈何人家是游牧,他们耗在那儿的损耗可比明军轻得多了,这么耗下去显然不是事。

因此,大明针对他们的防御体系一贯都是城池加坞堡的模式,也就是一旦游牧寇边,明军和当地汉人就集中进城池和坞堡[注:也称墩堡]死守,等到人家久攻不克自行退去便算胜利。

坞堡是大明边军防卫体系很重要的一部分,有战事时可作缓冲,供人居民居住,坞堡内可以屯军,无战事时可在墩堡内耕种,以供军需,虽然只能供应部分,但也总是一大裨益。

其实在高务实看来,李汶和徐三畏的观点虽然看似对立,但事实上两人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做判断的,本身的态度并不存在对错。

李汶这个三边总督负责整个陕、甘、宁,在他的立场上当然会觉得不能把全部力量都拿去给甘肃。

这里有一个不可明言的想法:你甘肃要是真丢了,那好歹也只是甘肃,我陕西本来至少还有防守之力。但是,如果此时你甘肃刚刚被寇边我就全力去支援你,万一这股力量也丢在甘肃,到时候察哈尔大军直接杀进关中来,那可怎么办?你我二人的脑袋加在一块儿也不够砍啊。

而在徐三畏这个甘肃巡抚眼里,那显然我甘肃是一线,你居于二线的关中当然要全力支援啊。此所谓“河西宁则关中安”,我河西要是丢了,你关中难道就能苟全?

高务实想想不禁摇头,其实他二人的问题就在于只站在自己的位置高度来考虑问题,没有达到更高的战略层面——当然,这也怪不得他们,因为他们就算想站在更高的层面来看待,也缺乏对全局的了解。

这其中最关键的问题,就是他们并不清楚自己掌控之外的力量到底是个什么水平。说得明白点,他们只知道自己有多少粮食可以使用,有多少兵员可以调动,而不知道在朝廷层面能动用的财力物力人力现在有多少。

或许在他们看来,朝廷这些年连续大战,就算不说兵力吧,至少物力财力肯定花费巨大,甚至直到现在都还没确定平倭之战到底算不算打完了。

平倭之战可是高务实主持的,李汶和徐三畏肯定不会觉得自己能和户部尚书“争预算”,所以朝廷就算有钱有粮,也只会拿去给平倭大军,对他们这边恐怕不会匀出多少来支持。

因此,两人都是站在自己能够调动的资源前提下考虑应对,也就有了以上的南辕北辙。

至于昨天的召对,高务实也没问到底是哪些人支持李汶、哪些人支持徐三畏,这其实不重要,因为……改革后的大户部,实情如何只有他高务实最清楚,哪怕其他阁老也只能猜测,根本没个实数在心里。

朱翊钧见高务实面色如常,稍稍安心了一点,问道:“日新以为他二人谁的想法好点?”

高务实看了皇帝一眼,又看了诸位阁僚一眼,道:“两人的看法都不算错。”

朱翊钧一怔,皱眉道:“可现在总要采纳一方。”

“臣倒觉得都能采纳。”高务实笑了笑,道:“不过在他们的观点之外,还可以加以一定的补全。现在简而言之,李制军认为不能轻易派遣援军,以免削弱关中力量,这算是某种底线思维。徐抚军则坚持认为欲固关中,先安甘肃,所以坚决要求援军,以免甘州出现意外。

可是,对于朝廷来说显然还有其他选择,例如将甘、陕乃至鄂尔多斯的一些可用而非经制之军集中起来,让他们去支援甘州。”

“日新是说让赋闲在家的将领带上家丁去甘州?”朱翊钧反应倒也挺快,但他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