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汉书院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类型 >大明元辅 > 第282章 宫里宫外(卌二)摇光出鞘

第282章 宫里宫外(卌二)摇光出鞘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此时的高务若尚不知前方有埋伏,他还在脑子里盘算这一路抵达新郑的速度够不够快,够不够他赶在新年之前回到家中。

新年对中国人来说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尤其是对于一个成年后已经很少能回老家过春节的人而言,倘若有机会赶,那是一定要赶的。

高务若尚未成年时便因为自觉不是考进士的那块料,写信与自己的长兄高务实商量了一番,最后得到兄长的许可前往京师,混了个“国子监读书”的恩荫。

“国子监读书”在大明朝往往并不应该看做一个动词,而应该看做一个名词。

洪武初期,根据来源不同,国子学的学生可以分为两类,分别是官生和民生。官生是由皇帝指派的,不仅包括各级官员的子弟,还包括土司子弟、海外留学生而民生则是由地方官员保送的民间俊秀。

“太祖高皇帝初定国子为官生、民生二等,官生取自裁,民生则由科贡。”

“洪武元年,生徒选入国子学者,品官子弟为官生,民间俊秀为民生。”

洪武十五年1382年三月,朱元章下诏改国子学为国子监。此后,进入国子监学习的学生通称监生,其中品官子弟称为荫监,荫监又可分为官生和恩生。

在以前的制度中,因父兄的功劳而被授予官职,称为任子之制。明初沿袭这个制度,规定一品至七品的文官,可以让一个儿子承袭其俸禄。后来,请荫的门槛提高,三品以的京官才可以请荫。

此外,皇帝有时特降恩旨,让某些官员子弟进入国子监学习,不限官员品级,这些学生被称为恩生。这个恩生制度是从建文元年开始出现的。

与出身于官宦之家的品官子弟不同,民生来自普通百姓家庭,又可分为贡监和举监。举监是指送入国子监补习的会试落第的举人。贡监则是指贡生入监,贡监分为四类,分别是岁贡、选贡、恩贡、纳贡。太祖时期,贡监主要是指岁贡。

不过,这都和高务若无关,因为他入国子监走的是恩荫,而之所以去国子监,本质也就是拿个“文凭”监生。

刚才其实已经说了,有明一代的国子监学生通称“监生”,依其来源分为四类:一是会试落榜的举人,称为“举监”二是地方官学生员选拔入监的,称为“贡监”三是一定级别以的官员及功臣后代,称为“荫监”四是缴纳钱物而买到的监生资格,称为“例监”。

这四种监生的地位和对朝廷的重要性当然是不同的,举监为贵,贡监次之。这两类都会被看做有一定本事、一定前途的读书人,因为他们学问底子都不错,将来还是有机会高中进士的。

后两种里头,荫监为贵,例监为贱。两者其实一般都会被认为没什么本事的家伙,读书方面基本没什么前途。至于为何荫监还能“为贵”,那自然是因为这种人大抵会有个好爷爷、好爸爸,亦或者其他身居高位、卓有功绩的家中长辈。

至于例监……您一个花钱买文凭的就不要考虑什么“人皆敬之”的事了。毕竟大明朝的官场首先讲考试成绩,其次讲门第出身,您老两项都不沾边,只有满身铜臭,那还说个什么?

不过话虽如此,但其实只要是个监生,理论都是有机会做官的。只不过前三类监生可以获得做官机会时,可选的职务比较好。

按照规定,“京官六部主事、中书、行人、评事、博士外官知州、推官、知县,由进士选”。而“京官五府、六部首领官、通政司、太常光禄寺、詹事府属官,由官荫生选。”

监生前三类,就统称为“官荫生”。而例监就不同了,授职者仅得选州县左贰及府首领官,若京职则光禄寺、林苑或边远直省。

这样一来,他们不仅被视为异途,而且后期由于例监人员越来越多,官职根本不够分配,因此绝大多数一辈子也轮不到有缺官需要例监去补。

高务若作为新郑高氏的一员,虽然只是高务实的庶弟,但大明朝的情况摆在这儿,只要高务实这位阁老哥哥愿意,照样能把他安排进五军都督府或六部、通政司、太常寺、光禄寺、詹事府。

当然,一开始的时候官位一般只能做到经历、司务、典簿这一档次,但自从高拱改革吏制之后,朝廷施行了考课法,这就意味着只要在职务连年考评优异,便能在规定的时间之后获得升迁。

简单点说,按照当前的规定,高务若还是可以花九年时间从九品做到六品的六品就能做到六部主事一级。比方说“户部河南清吏司主事”,那就可以审核指导河南一省财政,属于实权岗位了。

当然,监生做官还是有限的,比如像高务若这种,那就一辈子都做不到侍郎。因为六部尚书、侍郎这一类叫做“堂官”,非进士不得为之。

因为限过于明确,高务若也就失去了兴趣,后来干脆提出自己就不做官了,安心待在京华内部,也算是打理家业。其实打理家业反倒是这个时代被人普遍认可的一种人生选择,比以监生身份选择做官还受人尊敬一些。

多年来,高务若一直留在高务实身边学习,已经做了好多年的见习秘书,高务实回京之后主导的三场战役他都陪着参与过,西北平叛、伐元之战、援朝抗倭三场仗一次都没落下,现在说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