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汉书院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类型 >大明元辅 > 第283章 正国本(廿五)锦衣卫的情报

第283章 正国本(廿五)锦衣卫的情报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难——嗯,这位使者其实也没搞明白沙俄东扩并非国家行动。

因此,使者认为,为察哈尔提供一些火器是可行而且应该的,只不过不能无偿援助,必须公平买卖,双方应该通过交易完成,而不是奥斯曼帝国的单方面赠予行为。

布日哈图爽快的接受了苏丹使者的这一提议,并且立刻与苏丹使者认认真真地讨论起交易的具体事项来。到这里,锦衣卫明显进行了情报汇总,因为他们详细说明了叶尔羌目前的基本经济发展情况。

叶尔羌地区的经济历来以游牧为主,能够提供给奥斯曼的货物不算多,而且奥斯曼也并不很缺那些。不过,可能是见识过高务实改革与“土默特改革”的布日哈图有了灵感,在他的推动下,察哈尔这几年里尝试走起了新的道路。

由布日哈图亲自安排,居然开始分配人手在尹犁河谷屯田了!

当然,察哈尔部的蒙古人对此实在没有什么兴趣,被布日哈图分配去种田的大多是被他们征服的当地人。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从原先左翼蒙古一路裹挟而来的汉人。

这些汉人是很早以前就被抢掳到察哈尔部的,原先地位非常低,但现在却珍贵得很,因为他们几乎都成了技术人员——专教种田。

除了种田,他们还种起了棉花,顺带着还搞出了大明的织布机,用棉花来织布。这下子算是找对了路,当地的条件极其适合种棉花,结果一年比一年高产,生产出来的棉布行销中亚各汗国,十分受欢迎,成了察哈尔部的拳头产品。

虽说这些汉人被掳走得早,并没有见识过高务实copy来的珍妮纺纱机,导致他们的纺织效率其实不算高,但再怎么不高,织棉布去贸易也比原先的放牧过活强太多了。当然,由于不管怎么说他们也是汉人,锦衣卫也正是通过他们中的一些人打探到了以上情报。

于是,布日哈图与苏丹使者商量的结果便是“棉布换火枪”,而这样一来,布日哈图又发现察哈尔部现在统治的人口不够用。

无论是希望扩大棉花种植,还是扩大纺织业规模,现在他们都非常需要人口。但是中亚这地方人口历来比较有限,就算他们西征哈萨克汗国、布哈拉汗国等地,恐怕也抢不到多少人,而且这几个汗国目前还没有太衰落,刚刚舔舐完伤口的察哈尔也不敢贸然动武。

那如果北伐准噶尔部落呢?虽说准噶尔分裂得厉害,但他们现在的战斗力可还不差,布日哈图小心翼翼试探了两次,发动过两次规模有限的作战,发现效果不佳。

人家准噶尔本来就是瓦剌诸部之一,也是蒙古人的后裔,同样是正儿八经的马背民族,所以布日哈图虽然两次都打赢了,而且赢得不算艰难,可愣是没抓到几个人,这让布日哈图很是失望。

这样一来,布日哈图也没辙了,只能再次把目光转移回大明,而他们的军队手上持有的火器,便正是此前“棉布换火枪”交易来的鲁密铳。

高务实到此时总算确认了察哈尔部火枪的来源,不过这与他此前的猜测不谋而合,倒也不能彻底体现锦衣卫情报的价值——尽管它的确很有价值。

然而很快,高务实就得到了更有价值的情报:一支察哈尔大军正在大批量装备的制式鲁密铳。程文说了,这支鲁密铳是锦衣卫想尽千方百计才从管理严格的布日哈图前军一位百夫长手中弄到的,为了搞到这支鲁密铳,锦衣卫甚至还在最后搭进去三条人命。

这支枪现在正放在高务实的面前,高务实颇为小心的拿起来仔细查看,而程文则拿着锦衣卫送上的情报在一边告知这支枪的一些情况。

高务实手上的这支鲁密铳约重七八斤,但程文表示,锦衣卫说察哈尔拿到的鲁密铳重量不一,也有的只有六斤重,锦衣卫的人推测认为,重量的差别可能是由于使用的铁有好有坏。

京华的火器毕竟是当今大明火器的巅峰水平,高务实作为早期技术提供者,对于当今的火器也算颇为了解。他稍微看了看就大致明白鲁密铳的水平了。

这支鲁密铳约长六七尺,发射的机关在床里。捏一下就掉,火燃则复起,床尾有钢刀,若敌人逼近,即可作斩马刀用。放铳时,应该是前抓托手,后顶枪托。

这虽然只是一支火绳枪而不是燧发枪,但发射也只需要扣动扳机。这鲁密铳有准星,和眼睛对准处稍远,从设计上看,这铳发射时的烟尘应该不算太大,不致于熏目惊心。它比前不久在朝鲜战场缴获的那些日本鸟枪应该还更好使一些。

高务实因此又看了看锦衣卫随铳送来的原装火药和铅弹,判断其使用时用药四钱,铅弹三钱。他又细细捏揉着火药看了看,其黑火药制造技术还算不错,虽然很明显还没达到所谓“颗粒化”的技术高度,但也有了一定的底子,在黑火药中应该可以称得上质量中上。

不过,铅弹水平就比较一般了,弹丸大小不一,形状也不够规整,颇有些歪瓜裂枣的既视感。高务实很怀疑这玩意不是奥斯曼帝国自己制造的,或者不是奥斯曼帝国军方制式的弹丸,搞不好是民间工坊所生产,完全冲着“赚外汇”来的低配版。

当然,也有可能奥斯曼帝国懒得千里迢迢送弹丸来卖,这玩意没准是察哈尔人自己生产的,由于察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