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汉书院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类型 >大明元辅 > 第283章 正国本(卅五)开诚布公(二合一)

第283章 正国本(卅五)开诚布公(二合一)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大明元辅第283章 正国本(卅五)开诚布公(二合一)

高务实这番话说得很平静,宛如讲述一段路边听来事不关己的小事,但这番话中所蕴含的信息量却是十分巨大的。

黄止汀也好,刘馨也罢,甚至就连时刻准备退休的高陌,都不由得仔细思索起高务实的这番话来,细细品究,以期能完全明白他的意思。

高务实的意思看起来很直白,算得上是直抒胸臆的表达。但是,没有人敢忽视高务实的话中究竟是否还有隐含用意,尤其是在权力这种敏感的问题上。

毕竟,高务实多年来在权力斗争中还从来没有失过手,他往往都会在明里暗里各有布置。对敌如此,对自己人难道就真的毫无防备?

大家最先想到的无疑是高务实刚才最后这句话:“我让渊儿做虎贲军司令,这虎贲军就会变成唯他之命是从的吗?”

他能这样问,显然他觉得答桉是否定的,也就是说,他认为即便高渊做了虎贲军司令,虎贲军也不可能完全听命于高渊——或者说,至少在高渊的命令与高务实的命令出现冲突时,虎贲军一定会选择遵守高务实的命令。

为什么呢?只是因为高务实自信于自己威望吗?三人都不会作如此短浅的揣测。

威望当然是高务实的杀手锏之一,这种力量并非任何数值可以衡量的。就以前文提到过的司马懿父子发动的高平陵之变举例,后世对于曹爽为何不反击有着种种争论,其实有时候道理虽多,但关键的那一点却偏偏容易被忽视。

先简单说下高平陵之变是怎么回事:魏明帝曹叡驾崩之后,曹爽与司马懿同为托孤大臣,共同辅左年仅八岁的少主曹芳。此时二人均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又各统精兵三千人,共执朝政。

此时司马懿已经六十一岁,已经出仕曹家三十一年,三十一年来无论在军在政,他从来没有犯过错误——是的,不要因为演义的关系小看司马懿,能够在当时诸葛亮北伐下稳定关中局势之人,曹魏除了司马懿之外真就找不出第二个来。

总之,司马懿西定关中,东伐公孙,三十一年来有大功而无微过,其德高望重在此时的曹魏早已无人可及。

而曹爽呢?也不要简单的以成败论英雄。此人是前大将军曹真之子,能力手腕可以说是曹家三代中的顶尖翘楚。

仅从他打小就和颇为英明的魏明帝曹睿交好,又与曹魏老臣集团关系密切,而且在高平陵之变前的几年间他能一直压得司马懿不断让步这几点看,就能说明此人并不简单。

在两人共同辅政之初,两人已经开始了交锋。曹爽的第一步是表示自己尊重司马懿老前辈,认为自己不足与司马懿并尊,因此尊司马懿为大司马,坚持让司马懿在官职上高自己一头。

但还没完,这个议题刚被抛出去,曹爽又同时操纵舆论说这个大司马的职位太不吉利了,前几任大司马全部死于任上,因此再给司马懿提高一位,尊为太傅。

由于在当时的政治体系下,太傅的级别实在太高了,从来都是虚职,所以您司马老前辈就别掺和具体的工作了,这实在有失国家体面。于是,司马懿被高规格的挤出了尚书台,也就是丢掉了具体行政事务的决策权。

不过,此时司马懿还有军权在手,依旧统领一半禁军。此时曹爽怎么做的呢?他给了司马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如汉萧何故事等一系列权利,甚至包括他家婚丧嫁娶由国家掏钱等。

这还不算晚,又以其世子司马师为散骑常侍、子弟三人为列侯、四人为骑都尉等。司马懿又不蠢,自然各种推辞,但是没用,最终只能让子弟官不受以示低调,硬生生吃下了这个哑巴亏。

两年后,孙权四路伐魏,这给了六十三岁的司马懿缓一口气的机会,他主动申请主持对吴作战,以保证自己“持节统兵都督诸军事如故”的权力不被曹爽找茬夺走。结果司马懿还没抵达战场,吴国军队一听他来,直接吓跑了。

又过了没几年,曹爽已经一步步将中领军(负责宫城防务)和中护军(负责宫城之外的京城防务)分别安插了自己的两位弟弟。至此,京师防务已经尽在曹爽之手。

录尚书事,这是行政决策权;京师全部兵权,这是保卫权力的基础,并且由于全国高级将领的家卷子嗣几乎都在京城,因此还对全国将领的忠诚保证拥有极大优势。

此时,司马懿在权力中枢的战争中实际上已经落败,他这几年里还能干的事就是出兵平叛、出兵把来犯魏国的敌军吓退等等。

然而,曹爽把持朝政四年之后出现了一个小问题,接替司马懿镇守关中的老臣赵俨坚持退休。曹爽无奈,只能把表弟夏侯玄派了过去接任,而夏侯玄本来的职务是什么?中护军。

于是这一次司马懿果断出手,把这个位置弄到了自己的儿子司马师手中。

问题是,曹爽怎么会同意的呢?史书无载,但可以合理推测:夏侯玄要去都督关中,而关中是司马懿的老地盘,关中将领几乎都是司马懿多年的属下,赵俨当时都基本指挥不动,你夏侯玄毛都没长齐也想他们会给你个好脸?

而此时曹爽已经在考虑伐蜀,如果事成在表弟夏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