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7章 乱军重围,中心开花!
函谷关丢失的消息,如同一阵狂风,席卷过广袤的中原大地,带着无尽的尘埃与战乱的阴霾,迅速传遍了每一个角落。
这不仅仅是一座关隘的失守,更是战略大局的一次重大动荡。
张苞所率领的数万人马,原本如龙入大海,势不可挡,如今却被困在了洛阳平原之中,宛如一头被困的巨兽,四周皆是敌军的铁壁合围。
这个消息,十万火急,快马加鞭,沿途换马不换人,如同一道闪电,划破长空,直抵邺城。
邺城,这座昔日的袁绍都城,如今已成为大汉临时的权力中心,宫殿虽不及成都之华丽,却也别有一番庄严肃穆之气。
城中百姓,虽处战乱之年,但因大汉治理有方,生活倒也还算安宁,只是这突如其来的战报,让这份宁静中多了一份不安。
此刻,临时行宫内,烛火摇曳,映照着墙上挂着的大汉地图,那地图上的山川河流,仿佛都活了过来,诉说着战场的硝烟与烽火。
刘禅正坐在御案之后,面色严肃,眉头紧锁,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
他的脸庞,虽不及刘备那般英武,却也自有一股不凡之气,眉宇间透露着几分坚毅与沉稳。
刘禅的手指轻轻敲打着御案,发出有节奏的声响,那是他思考时的习惯。
他的心中,其实并未如表面那般慌乱。
函谷关虽失,但汉军的整体实力并未受损,几次小败,对于庞大的汉国来说,完全承受得起。
他更清楚,此刻的慌乱,只会让敌军更加得意,让己方军心涣散。
突然,刘禅的嘴角勾起了一抹笑意,那笑意起初只是微微上扬,随即逐渐扩散开来,竟变成了一声轻笑。
这笑声,在这紧张的氛围中显得格外突兀,却让在场的文武官员都松了一口气。
他们知道,刘禅的笑,意味着他有信心,有决心,也有办法应对眼前的困境。
“陛下,函谷关失守,张苞将军被困,此事关乎大局,不可不察啊。”一位老臣躬身进谏,语气中满是忧虑。
刘禅摆了摆手,示意老臣少安毋躁,他缓缓站起身,走到地图前,仔细端详着洛阳平原的地形,心中已有了计较。
他转过身,目光坚定地看着众臣,说道:“诸位爱卿,函谷关虽失,但我汉军士气未挫,实力犹在。张苞将军乃我大汉勇将,被困洛阳平原,定能坚守待援。朕意已决,即刻派使者前往武德县,告知太子与丞相,让他们放开手去做,不必有所顾虑。”
说罢,刘禅挥手召来一名侍卫,命他速去找来一名可靠的使者。
不一会儿,一名身着铠甲,神色坚毅的使者便站在了大殿之中。
刘禅走下御台,亲手将一封密信交给使者,语重心长地说道:“此信关乎我军生死存亡,你务必亲手交给太子与丞相,不得有误。”
使者双手接过密信,单膝跪地,斩钉截铁地回答道:“陛下放心,臣定不辱使命,誓将密信安全送达!”
刘禅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之色。
这场战争,不仅仅是战场上的较量,更是意志与决心的比拼。
太子与丞相,定能理解他的用意,定能带领汉军走出困境,彻底拿下洛阳。
使者转身离去,步伐坚定,身影很快消失在夜色之中。
此时,行宫内的气氛已不再像先前那般紧张。
文武官员们,看到刘禅的从容与自信,心中也多了几分底气。
他们知道,只要刘禅在,汉军就有主心骨,就有希望。
刘禅重新坐回御案,拿起笔来,开始书写下一道旨意。
夜色渐深,行宫内的烛火依旧明亮。
刘禅伏案疾书,文武官员们或站或坐,各自思索着应对之策。
外面的夜空,星光璀璨,仿佛也在为大汉加油鼓劲。
在这个不平凡的夜晚,每一个人都在为汉室的未来,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武德县中,秋风已带上了几分冬日的寒意,枯黄的树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也在诉说着即将到来的严寒。
太子刘嗣与丞相诸葛亮,两位大汉的中流砥柱,几日前便在这县衙之内,密谋着一场关乎汉军命运的大计。
太子刘嗣,年岁虽轻,但眉宇间已透露出不凡的英气。
他身着华服,却难掩那股从骨子里透出的坚毅。
丞相诸葛亮,则是羽扇纶巾,神色从容,那双深邃的眼眸中,仿佛藏着无尽的智谋与算计。
几日来,他们日夜商讨,终于定下了一条妙计。
连年打造的战船,如巨龙般停泊在黄河岸边,船身坚固,帆桅高耸,足以支持汉军渡过那波涛汹涌的黄河。
这些战船,是汉军多年的心血结晶,也是他们此次行动的关键。
虽然与魏军相持下去,魏军必因粮草被焚烧了许多而败退,毕竟他们过不了这个冬日,但汉军却不能坐视洛阳八关之内的张苞所部陷入绝境。
“丞相,张苞将军所部被困,我们不能坐视不管。”太子刘嗣眉头紧锁,语气中透露出一丝焦急。
诸葛亮轻轻摇着羽扇,微微一笑:“太子勿忧,臣已有计较。我们何不趁夜色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