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一章 斩首计划
内汉军,曾把大明的韩王府洗劫得一干二净;营内藏兵,也把康宁府试图复辟的土司贵族统统掀翻在地。
除了新募的宝鸡兵,营里有一个算一个,都有天不怕地不怕的大胆子,全是天底下最离经叛道的亡命徒。
这帮爷们儿站在城墙上,对明军劝降的话单听都觉得耳朵刺挠:你左良玉何德何能啊,也配劝降老子?
眼看劝降士兵在城下被火枪打死,左良玉牙都快咬碎了,还是没下令进攻。
他不敢。
因为左良玉知道附近就有元帅府的军队,他们的宁夏友军曹文诏正把骑兵散到凤翔府各处郊野,试图搜寻元帅军的蛛丝马迹。
曹文诏不是自己来的,他还带来了白广恩、神光显、卜应第三人,以及三边总督洪承畴的训令。
洪承畴人还在银川,发兵时他们的计划是尽量配合陈奇瑜,助其完成将元帅府大军困死在关中的战略。
但同时,洪承畴也担心陈奇瑜成事不足。
准确地说,洪承畴担心的是明军在会战中的短板:战场瞬息万变,各部来自天南海北,没有配合作战的默契,总兵们也互相不服,容易被各个击破。
而这个问题,是洪承畴无法解决的,毕竟他不是陕西和陕西三边的总督,只能让宁夏边军这四个营听曹文诏的。
至于陕西土军和各地赶来的援剿客军,洪承畴管不着人家。
所以他只能给曹文诏提供一点意外情况发生时取胜的建议:斩首。
洪承畴总结了所有关于元帅府的情报,汇总各路将领的履历以及各级官府组织情况。
认真分析之下,他认为元帅府最大的弱点是刘承宗。
元帅府不是大明或后金,没有深厚的人才储备,只要是会战,刘承宗就一定会亲临战场指挥。
以明军没有总指挥的散装兵团,去和有刘承宗指挥的元帅军进行会战对垒,对明军来说是以己之短攻彼之长,得不偿失。
所以一旦困死关中的计划告破,曹文诏就应尽量引诱刘承宗打会战,不计一城一地得失、不计野战守城胜负、甚至不管元帅府在整个陕西、三边乃至整个西北的战争局面。
务求找到机会,发起会战,在会战中以几个营为代价,拖住元帅府大队人马,以精锐兵力阵斩刘承宗。
只要刘承宗阵亡当场,元帅府剩下的那些父亲兄弟都不能号令群雄,那些诸部旅帅、参将也没有能够服众的威望,到时候就是散装兵团打散装兵团。
而在这一层次,明军跟元帅军不分伯仲,就能依靠更广袤的地域和更强的后备力量,把他们彻底磨死。
左良玉等人,都同意了这一计划,不只是因为曹文诏带的兵多。
更多的原因,是本来四川总兵侯良柱也要越境过来完成合围,走一半联系上东边的祖大乐,获知一日之间湖广军就没了,侯良柱干脆不走了。
跟曹文诏、左良玉这帮年轻人相比,侯良柱是老前辈了。
天启元年人家就是四川副总兵,镇筸军的杨正芳属于侄子辈儿的,湖广总兵许成名来了都得叫兄长。
本来侯良柱对刘承宗也有心有轻视,毕竟有康宁府冯双礼率军下山,结果在成都府附近被龙在田轻易击溃的战绩在前。
但此时他跟祖大乐取得联系,知晓杨正芳率镇筸兵在渭河北岸败绩,整个军队都被打散了,一时间侯良柱心里也犯嘀咕。
侯良柱心说:平定奢安,那镇筸苗子在川贵战场上横行无忌,前队伤毙、后队跟继,勇猛非凡;辽东骑兵也是马战无对的天下劲旅,怎么列阵而战,反倒被刘承宗正面击败?
他不知道祖宽上战场先抢劫的事儿,祖大乐也不说,只说祖宽率骑兵冲阵,结果被乱枪打死。
侯良柱本身又是经验非凡的老将,稍一琢磨,就自个儿脑补了一出两军正面交战,一点儿意外都没有,元帅军在会战中硬碰硬把湖广联军车翻的战役。
老将军寻思,这西北鞑子这么凶呢?
肯定是地形的事儿,关中平原太平了,没给镇筸兵表现的机会,输在地利上。
算了算了,我们四川军也长于山地作战,那咱就在山地据守险关,不出去跟他们浪战了。
侯良柱选择了更为稳妥的战术,顺便还给龙在田、左良玉他们传信,警告他们来自西北的元帅军很厉害,已经把湖广军做掉了,建议他们等刘承宗包围西安府城,再合围上去一块打。
这也跟侯良柱的个人经历有关。
当年平定奢安之乱,侯良柱与许成名同奢崇明、安邦彦十余万军队对峙,侯良柱趁早雾迫近,吓得敌军溃逃,许成名从山上杀出,一战斩杀奢崇明、安邦彦,单是俘虏就有数千。
当年许成名还是贵州总兵,战后四川巡抚上表述功没提许成名等贵州将领,许成名便上表争功,说奢崇明还没死,五府总督朱燮元偏袒贵州诸将。
后来被四川官员弹劾,朱燮元上疏申辩,极力请辞,崇祯爷就极力挽留。
他俩挺好,但平定奢安之乱的诸将赏格不了了之。
侯老爷子差点气死,后来跟朱燮元天天骂架,不听他的,最后被解职了。
直到去年,朝廷才录了平定奢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