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8章 1089议事
南北文化上的分裂,让创建大明王朝的朱元璋头疼不已,明初的南北榜案更能体现这种对立。
大明王朝起家于南方,无论是科举还是儒家的正统释义都是以南宋理学为定义标准,大明文官的核心是以江淮勋臣和两浙读书人为主。
但北方的士族却融合了幽云旧地的文化传承,显得更务实的儒家文化。
明朝建立时,徐达还在北伐的路上,大明王朝就不得不面临这些问题,如何把北方汉人心理上的隔阂打开。
惟一的办法,就只有承认元朝的正统地位,也只有这样才能把北方士族的心态捋顺,而把大明放在继承者的角度,也能顺理成章的把元朝遗留的矛盾归于一个圈子。
明初,朱元璋就是采用这个方子处理南北矛盾,许多政策也偏向北方。
而在国家安定下来后,则进行大规模移民政策,重塑同一个归属的秩序。
而后面的成祖朱棣,更是直接把京城从南京搬到北京去。
但大明有没有彻底解决南北矛盾?
其实并没有。
明朝政治中心在北京,但经济中心在南方。
大明朝重田税轻商税的政策使得老朱家更加注重对北方的统治,而南方的大部分士族早就抛开对耕地的依赖,主动参与商贸。
南方同样存在土地兼并,但南方士族更多的是对宗族守乡的执念,他们的富贵更来自与商业贸易的利益。
经济的差异决定思想的不一致,南方和北方的以商贸为主体的经济和北方种粮的老传统相比截然不同。
同时商业利益的一致造成南方士族联盟,大明朝有东林党,有楚党,有浙党,北方没有这些条件,自然形不成党同伐异的同盟,北方只有皇权延续的阉党宦官集团。
南北一直有对立情绪,只不过被党争的表象所掩盖。
南北之争,其实到清朝覆灭也没有解决。
此时林必秀在邓子龙面前公然说自己是宋朝遗民,自然就是不承认蒙元就算了,顺带着也不承认大明是顺天应命,继承正统,自然就让邓子龙很是不快。
大明的正统地位,早就刻在这一代人心里。
这也是崇祯以前,大明其实并没有造反的土壤。
之前的那些起义,或者说造反,更多还是普通百姓被逼到没有活路选择做强盗自救的一种行为。
也就是后金反复入关掠夺后,才逐渐动摇了民心。
要知道,北方人的思想,相对来说更加务实。
正统的大明王朝已经不能保护他们,自然就要靠向能保护他们的人。
所以满清大举南下时,北方抵抗轻微,主要的抵抗还是集中在南方的原因。
所以,山东的孔府中人,才能恬不知耻在很短的时间里从大明阵营先是倒向大顺,再投效满清的原因。
此刻的林必秀自知失言,想到双方不对等的地位,当即低头认错道:‘邓大人说的是,是小人说错了。’
邓子龙此时也想尽快和夷人接洽,自然不想多事儿。
人都跑到海外,又是居住在马尼拉,他也懒得继续斥责他什么。
“介绍一下吧,你身后的夷人叫什么。”
邓子龙丝毫没有觉得此时他是站在夷人占有的土地上,依旧是明人看待夷人的一贯态度,不屑的说道。
“这位是西班牙王国海军米格尔中尉,是这条运输船的船长”
林必秀开始介绍起来,邓子龙就在一边听着。
对于林必秀口中中尉,他并不清楚这个官职代表什么,但既然是这条船的船长,他也就把对方看做是大明百户一级的武官。
顺带说一句,西方军衔制出现在15、16世纪,也并不是一开始就有完整的帅、将、校、尉这样的军阶,而是在之后漫长的历史中陆续出现的。
按照现在的看法,最早出现的就是尉级军官,之后是元帅,然后才是将、校一级军衔。
在军衔制度初期,甚至出现过“总大尉”这样的军衔,而这个军衔的地位,甚至一度超过元帅。
大尉源于拉丁文“首领”一词派生出的军事长官,这个称号最早出现于中世纪的法国,是独立军区长官的头衔,军区长官称总大尉。
“听王大人说,邓大人是明国派来围剿海盗林凤的?”
在林必秀介绍了米格尔身份后,王望高又介绍了邓子龙的身份。
介绍完毕后,夷人对着林必秀说了几句他们听不懂的话,林必秀就开始翻译起来。
“是的,奉朝廷旨意,我率领船队来到吕宋,因为之前有消息,林凤逃到了这里。”
于是,接下来的时间,双方就林凤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一致认为林凤是破坏东亚海域海上交通安全的罪魁祸首,应该剿灭他们。
“很高兴能在这里和邓将军交谈,既然说到联合围剿林凤海盗集团的事宜,米格尔中尉邀请邓将军去马尼拉城,和拉维撒里总督,以及撒韦拉司令官商讨。”
林必秀又翻译道。
米格尔的邀请,让邓子龙稍微有些许为难。
不过很快,他还是做出了决定。
马尼拉城之行,他还真得去,否则岂不是有露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