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1从祀之争
目中的崇高地位。
魏广德对此事的漠视,倒是让张居正产生了别的心思。
说起来好笑,因为此时朝中正有一股暗流在涌动。
而涌动的源头,正是关于孔庙从祀牌位。
孔子是“万世师表”,历朝历代,对于祭祀孔子的孔庙都十分重视。
孔庙的格局,除了孔子本人的牌位、塑像以外,还有“从祀”者的安排。
孔庙供奉的不止孔子一人,除了亚圣孟子、孔子的弟子们之外,后世历朝历代,受到认可的“先贤大儒”,经过皇帝批准,也可以得到“从祀”的地位。
死后,名字写在牌位,放进孔庙,永远享受香火与祭品。
孔庙从祀,就是读书人毕生荣誉的极致,这意味着他们的学识受到其他人的认可,必定是政界、学界、民间公认的“大师级”人物不可。而现在,朝中就有关于变动孔庙从祀牌位的要求。
谁有资格入孔庙从祀,往往需要一番争论,斟酌再三,多方博弈。
关键这个人还是一个影响力很大的人,他就是心学王阳明。
王阳明死后,冒出来许许多多王阳明的弟子,天下靠王阳明吃饭的人多了,其实后世,依靠贩卖王阳明故事混口饭吃的依然大有人在。
于是,关于王阳明能否从祀孔庙的问题,表明来看是关于王阳明在儒学界地位影响的问题,暗地里也变成了事关许多人前途命运的大问题。
王阳明尊贵了,阳明弟子才跟着尊贵,王阳明进入孔庙了,阳明心学才能真正成为“显学”。
起初,孔庙中虽有配享之人,但未成体系。
到了唐朝,在唐太宗的诏令安排下,孔庙的从祀制度,才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完善。
原先配享孔庙,得以受祭祀的,只有颜回等孔子的亲传弟子。
而唐太宗把左丘明等二十一人的牌位奉入孔庙,一下子扩大了从祀的范围,也意味着,与孔子一起接受祭祀,不再是其亲传弟子的专利。
凡是对儒家思想有贡献者,死后,都有成为“先贤”、被后世朝拜的资格。
尔后历朝历代,孔庙从祀的名单都有所增补变化。
其中王安石算是比较倒霉的,他曾短暂地获得“配享”资格,在孔庙中地位仅次于颜回与孟子,但旋即被撤出。
而到了南宋,程朱理学的几位代表人物朱熹、二程兄弟、张载、周敦颐这“五子”,也都陆续进入了从祀名单。
这样安排,无疑证明了程朱理学在当时的崇高地位。
宋朝的理学家们都入了孔庙,明朝的理学家们当然也要紧随其后。
隆庆年间,明初的大儒薛被奉入孔庙,而到了现在,又有一部分言官提出,应该再次从祀名单,而变动的原因,就是希望从祀名单里增加王阳明。
这个薛是什么人?
薛字德温,号敬轩,河东河津人,明代著名思想家、理学家、文学家,河东学派的创始人,世称“薛河东”。
薛为永乐十九年进士,官至通议大夫、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天顺八年去世,赠资善大夫、礼部尚书,谥号文清,故后世称其为“薛文清”。
隆庆五年在高拱支持下,从祀孔庙。
薛继曹端之后,在北方开创了“河东之学”,门徒遍及山西、河南、关陇一带,蔚为大宗。
其学传至明中期,又形成以吕大钧兄弟为主的“关中之学”,其势“几与阳明中分其感”。
一个学说和王阳明抗衡的人已经早几年就入享孔庙,没理由创立心学的王阳明就不能。
王阳明的成就,到底够不够资格进孔庙?
《左传》里头,有一个很出名的“三不朽”理论,也就是“立德、立功、立言”。
这三个指标,成为后世衡量成就的标准。
首先说这三大标准中要求最低的“立言”,说白了就是得著书立说,作出一定的理论研究,如果入孔庙从祀,那必须对儒学思想有突出的贡献。
这一点,王阳明做到了。
他的心学理论,承宋朝陆九渊,在程朱理学之外别开生面,是明代思想史中绕不过去的重要内容。
他广收弟子,即便在死后,其学术思想也能由他的弟子们继续发扬光大。
直到晚明,心学思想依然有不小的影响力。
虽然一直有人说王阳明的心学源自佛家,但究其根本,王阳明心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借鉴了一些佛家和道家思想,但其思想本质属于儒家思想。
再来说“立功”,王阳明的功劳,那自然是毋庸置疑的,平定宁王叛乱。
在嘉靖朝时,王阳明甚至得封伯爵,而后继续发挥余热,总督两广,多次平定当地的叛乱。
而最后就是“立德”一项,如果按照“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的标准来衡量,似乎要求有点过高了,只有尧舜禹汤那种传说中的君主才能达到。
不过,仅从字面意思来看,论品德,王阳明也做的相当不错。
他立身极正,修身齐家,私德方面,几乎无可指摘。
为官清廉,造福一方,公德也可以打满分。
即便是最擅长挖人隐私的明代八卦作者们,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