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一章 辛德勒的名单遭遇犹太裔冷落
不过他转念一想,这也是一种巧妙的艺术处理。既有一种纪录片的厚重感,而且把这个悲惨的基调,处理的让观众一看就心情沉重。
这部电影是真正使用黑白胶片拍摄,洗印,剪辑,最后制作出放映拷贝的。和那些在彩色胶片上模拟出来的黑白影调还不一样,黑色区域的层次更加丰富,似乎一种浓重的油画里的黑色区域,直接粘到了观众的心上,让人心情沉郁。
一直坐到了影片的中段,辛德勒在克拉科夫犹太区清算期间,看到一个穿红色外套的女孩在街上慢慢地走。这才让观众难受了很久的心灵,有了一个释放的时间。
这才是这部电影非常少的几处有颜色的地方。而且和那些地方淡淡的色彩相比,这个红色外套是非常鲜艳的。电影里那些犹太人的命运,就像黑白胶片传递的情绪一样,注定毁灭。
只有这个小女孩,给了人一种生的希望。但是很快,小女孩被发现也被杀了,这个让人对犹太民族产生同情,希望他们的命运变好的红色,也迅速的破灭了。
欲抑先扬的处理,让观众刚刚好一点的心情,又遭受了重击,砰的一声,现场出现了一些抽泣声。但是抽泣的声音很低,大多数观众,还是处在那种难受的心灵被重压的状态里,连哭泣都做不到。
辛德勒看到了小女孩的遗体,从此他也从一个唯利是图的商人,感觉到了人性的召唤,开始主动为犹太人寻求一点逃脱的空间。
电影的开头,犹太人在安息仪式上点燃蜡烛,但是烟雾散开,他们面临的是走向死亡的集中营。直到后来,辛德勒允许工厂的工人也在安息日点燃蜡烛,画面又一次显示了淡淡的色彩,意味着犹太人在这个地方,重新变成了人,而不是被当成货物那样驱赶,剥夺,处死……
电影的最后,又回归了假纪录片的手法,一些演员和当年的幸存者,在辛德勒的墓碑上放上石头,表示敬意(这是犹太人的习俗)。最后扮演他的连姆·尼森,在石头中间放下了两朵玫瑰。
“怎么样?”
和观众交流完以后,斯皮尔伯格特地到休息室里,问罗纳德的看法。他作为犹太人,拍摄本民族的苦难史诗,其实也是特别战战兢兢的,再加上犹太裔都没来首映……
“我绝对不会这么拍的……”罗纳德喝了点可乐,已经从沉重的情绪中缓解过来,“但是你这样处理是好的,是完美的……”
“你用了完美?”斯皮尔伯格没想到罗纳德能用这个形容词。
“你相信吗?评论家和一些犹太裔的社会活动家,绝对会批评你的。但是犹太裔的普通观众会喜欢,非犹太裔的观众也会喜欢,我们所有好莱坞有自尊的导演,都会非常欣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