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救欧阳深 马甲论政
倭寇。沈飞又在战斗中刷了近7000点成就值,总数突破了400000点。
平海卫大捷以后,戚继光又率军在马鼻岭歼灭了部分侵扰政和、寿宁的倭寇,暂时肃清了福建境内的倭患。战后谭纶和戚继光商议以后,上疏建议提出了加强海防的一些军事建议,恢复建设沿海的五个水寨,浙江调来的兵分春秋两季轮流驻军福建,加强民兵和地方团练。任命戚继光为总兵,汪道昆为按察使,减免福建租税等等。戚继光带来的浙江兵马留下六千四百人驻军福建,分八个营,六个营分别驻防各地,两个营作为机动兵力。五个水寨本来打算每寨配置四十条战船,兵力一万三千人。暂时没有这么多船,就把现有的九十二条船配置上各种火器分配给了各个水寨。
沈飞知道福建抗倭最大的仙游城市攻防战要等半年以后才打响,半年后,两万七千多倭寇分两批,第一批一万五千人在十月下旬从福建各地登陆,攻击劫掠仙游。自己不能一直在福建等下去。这次来福建签到李良钦俞大猷师徒外回刷倭寇剧本的目的已经达到,武功和成就值双双大丰收,就决定先回杭州去修炼,等半年以后再来参战刷最后一波。
回去的半路上,沈飞想再干些什么影响一下时局,想到自己之前对戚继光说的那段关于海上贸易话,即使戚继光日后真传到张居正的耳朵里去,影响力还是觉得不够,为了形成双保险,打算走社会路线,把这些观点散布出去。明朝的出版业极其发达,连一度被禁过的李贽著作都“人携一册,以为奇货”,反而火了起来。不过印刷的质量就不怎么样了,经常有很多字错漏,而且不同出版社印的同一本书错漏的字还不一样,这样一折腾很多书的正确原文究竟是什么反而难以考证,搞不清楚了,后来顾炎武因此说过一句非常激进的话“明人好刻古书而古书亡”。除了官方的邸报,从万历年间起,就流行起了很多民间的自媒体报纸,比如因为“争国本”事件还闹出过“妖书案”,其实就是大字报,贴的满京城都是,还抄送到一些官员家里去,戏曲小说这些还不算在内。出版物的内容甚至包括很多官方机密,萨尔浒之战明军的出兵路线民间都有书社公开出版获利,连缙绅录这种全国在职和退休官员资料都公开出版,毫无保密意识。民间社团起初还是文社和行业社团,后来发展到政治社团,大字报满天飞的地步,现在沈飞想这么搞也只是稍微提前了几年而已。
不过为了安全起见,沈飞还是采取了两条措施,一是和制作夜行衣一样,找了个出版社签到了刻字印书手艺,找齐工具亲自动手,不委托其他人留下痕迹。二是使用了马甲,取了个含糊的名称“南狂生”,把自己的关于海上贸易的观点一路印刷散发了出去,出海贸易获利巨大,关系国计民生,海禁起因和作用只是作为抗倭战争时对日本的制裁禁运防止通敌资敌手段。郑和下西洋巨大获利支持永乐年间各项巨大工程和战争开销。说郑和下西洋亏损是欺人之谈,隐藏档案是为了避免谎言不攻自破。如果官员是因为下西洋的本钱是朝廷出的,获利虽然大多用于国事却归于内库,还有以多次运回市价大跌的胡椒苏木折俸两季造成俸禄损失的原因反对下西洋还是人之常情。如果是为了结束朝廷下西洋以后,从此海禁也了禁民间不禁朝廷反过来变成禁朝廷不禁民间,海上贸易利润尽数落入通海巨商和海盗手中那就其心可诛。
提议海上贸易重新从民间走私甚至通倭海商回到朝廷手里,可以按做生意的规矩合股,朝廷、内库、民间商人也可以参加,各自出几成本钱赚钱后就分几成利润,不再以胡椒苏木折俸等等。基于这些纯粹从利益分析的角度可能引起“耻于言利”的传统风气不满,还专门补充了一段,指出嘴上不言利不等于不重视利,口不对心的多了,提出类似《潜伏》里胡站长“嘴上都是主义,心里都是生意”之类的名言,要求朝廷不言利,天子不言利,利润就尽归民间走私甚至通倭商人海盗了,直接暗示持论者是在为这些人争利。还提到明代关于士人的优免在弘治以前根本没有正式的规定,后来才逐渐开始了,因为对士人有利,就从来没有一个士人提出因为没有“先例”或“祖制”要求取消士人优免,全部装聋作哑就可以证明。马大胡子从《林木盗窃法》的争论就看出各种观点都是基于利益,沈飞相信明朝人也都不是傻子,点破了这一点就完全通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