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汉书院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类型 >签到诸天从笑傲江湖开始 > 第一百零三章 物理课题

第一百零三章 物理课题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沈飞在和王徵设计定型连弩这三个月里,蒋发也已经把师姐王薇招募了过来,沈飞也给了她部门福利和内功轻功,太极系传人内功都配《纯阳无极功》,轻功自然是云雁步。

当天晚上崇祯又来了,说了几件事情。首先是引导宋应星和薄珏两人进行了几种物理理论和实验研究,宋应星在《气论》里就提出“天地间,非形即气,非气即形”、“由气化而形、形复返于气”,这和嘉靖年间任过兵部尚书的王廷相提出的“气有聚散,无生灭”一致,都已经从理论上认识到了物质守恒原理,沈飞看过的几本现代编著的《明代哲学史》就作过这样的评价。但是这毕竟不是实验,只要经过实验验证,就能彻底认识到物质守恒原理,有了这个理论指导,后续的研究就能突飞猛进。

宋应星著作提到“水银一斤,加入石亭脂二斤,放在密封的罐中用火加热,三炷香之后,冷却打开,得到银朱十四两,次朱三两五钱,还有剩余石亭脂若干”,宋应星著作里,水银、朱砂、银朱都是同一种东西的不同形态,“凡朱砂、水银、银朱,原同一物,所以异名者,由精细老嫩而分也”,一斤十六两,加热后,分成银朱、次朱共十七两五钱,多出了一两五钱,崇祯提示宋应星把剩下的石亭脂也称量一下,看看石亭脂减少的分量,是不是正好就是银朱和次朱多出来的那一两五钱?

崇祯本来以为宋应星的实验已经只差这最后一步,只要验证了这一点,就能做成物质守恒原理的实验,可是宋应星却说他关于水银炼制银朱前后分量的变化,是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抄来的,他自己没有做过实验。他回去以后,一定自己动手炼制,操作一下整个过程,看看前后分量变化怎么样。崇祯这才明白是怎么回事,李明珍也未必做过实验,《本草纲目》大概也是从道家炼丹的著作里抄过来的,不过让宋应星亲自从头到尾完整做一遍实验效果更好。

崇祯又提到了宋应星提出的“火质”假说,宋应星说这是自己的创见,以前从来没有人说过,薄珏听后也来了兴趣。宋应星说他认为可以燃烧的物体中都含“火质”,水火相吸,空气里往往含有水意和水神,火质不能自动离体,需要空气中的水神吸引才能引动而出。“火质”和“水神”一相遇,就会燃烧发出火焰,火质被空气中的水神源源不断吸引出来,又重新化为空气。

崇祯说他问宋应星说的“水神”的含义,宋应星解释是指水的神髓、水的精神,是指能与火质吸引结合的气。薄珏质疑说按这种说法,只要把可以燃烧的物体放在空气中,“火质”就能被空气中的“水神”吸引出来,就会自燃了,这不符合实际情况。

宋应星解释物体中都同时包含火质和水意,平时火质被水意包围在物体之中,不能与空气中的水神相遇。要使物质燃烧,需要有外加的火,将物体中的水意逼出来,使火质腾起,才能与空气中的水神相遇燃烧。这时撤出外加的火,火质也能继续被水神源源吸引出来变成气体,化入空气中。

薄珏这才比较认可宋应星的说法,也想到了例子,草木清叶可以绞出水来,再在太阳下晒干,水意极少之后就容易点燃。宋应星补充说不仅是这样,把木柴封闭在窑中煅烧,把水意逼掉,火质无法散逸,留在本体中就生成了木炭,木炭就是火的变体,非常便于燃烧。

薄珏也点头说到现在各处烧煤很多,也有把煤封闭在炉窑中煅烧形成焦炭,焦炭无论日常使用还是冶炼金属,效果都远远好过煤。而且也能解释风助火力,烧木柴烧煤炭时,用鼓风器具不断把空气送进炉中,就能燃烧更旺。应该也是送入空气越多,空气里水神和火质接触更多,就是吸引更多火质腾出在空气中。

崇祯对沈飞说这个火质说比斯塔尔类似的燃素说早七十多年,更进一步,就是通向正确答案氧化了,就提示两那应该有纯粹的火质,只要放在空气中就可以燃烧。宋应星说晚上坟墓中的鬼火大概就是尸骨时间长了以后形成了纯粹的火质,和空气中的水神相遇就燃烧放光,只是没有人能把形成鬼火的火质隔绝空气收储起来。

善于做实验的薄珏提出按宋应星的说法,只要不断加热木炭,总可以把其中的水意逼尽,剩下的纯粹的火质就可以燃烧,为什么没人能用这个方法制取火质?宋应星也有些疑难,说或许是木炭重浊,还有其他杂质,隔绝了火质和空气中的水神相遇。或者把木炭碾成粉末,扬在空中就容易起火了。

薄珏对宋应星的这种猜测并不满意,又问宋应星火质有没有重量?宋应星说应该有,木柴燃烧以后,火质腾逸在空中,剩下的灰烬比木柴轻地多,应该就是去掉火质以后,物质变轻的原因。薄珏还不满意,说只是木柴燃烧还不足以证明。其他物品燃烧以后,是不是都会变轻?这个问题宋应星就没有把握了,迟疑之后说这个要等他再做实验。

薄珏又问宋应性,物品燃烧是加热以后,火质从物品转移到空气中,那加热空气,逼出空气中的水意水神,空气中能不能剩下纯粹的火质?宋应星对刨根问底的薄珏有些头疼,说空气中水神已经和火质结合,怎么还能分离?薄珏追问那物体中火质和水神怎么能加热后分离?宋应星说物体中只有水意没有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