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二九章 纠结
其实,对于是否要帮助多尔衮夺得大清国的帝位,杨振心中是很纠结的。
因为多尔衮这个人并不比黄台吉逊色多少。
也许他在文事上多少不如黄台吉,但是其军事能力与头脑同样非常出众。
否则的话,在原时空黄台吉死后的第二年,他也不会接受全面进军关内,并把整个大清国朝廷都顺势搬迁入关的建议。
因此在杨振看来,多尔衮这个人还是很有头脑的,并不好对付。
之前之所以接收多尔衮的停战提议,主打的其实是一个坐山观虎斗。
所以杨振内心之中,真正希望看到的局面,其实是大清国上层的内讧与分裂。
然而现实远不如预期。
虽然他非常乐于听到黄台吉的死讯,——毕竟大明朝这边迫切需要提振士气,迫切需要对虏决战决胜的信心。
但是,他并不想看见多尔衮及其支持者们赢得如此顺利,如此轻而易举,居然都没怎么大动干戈。
而且,多尔衮事成之后,居然没有大肆清算异己的力量,这一点也让杨振大感意外和失望。
杨振是知道多尔衮的脾性的,至少知道历史上记载的多尔衮的脾性,知道他的报复心是很强的,对于政治对手向来没有多少宽容之心。
说他报仇不过夜,可能有点夸张,但对于他的政治敌人,他是一定会想方设法打击报复,找机会清算的。
可是这一次,他称帝后却没有趁机在盛京城展开排除异己的清算行动。
黄台吉如同历史上那样“无疾而终”了,虽然提前了一年有余,但却并没有如他杨某人所希望看到的那样引发八旗的内乱,这一点令他很不满意。
以至于当他在秀岩城内再次见到硕托的时候,看着意气风发、态度比之前强硬了许多的硕托,一时间内心深处颇有一点弄巧成拙,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的感觉。
就在崇祯十五年七月十二日的午后,杨振在秀岩城内再次见到了已经成为诚郡王的硕托,以及名义上担任此次谈判队伍正使的拜尹图。
他们乃是经由盖州,由金海北路总兵吕品奇麾下骑兵将领钟令先率队押送而来。
至于杨振,则是赶在钟令先押着他们一行人来到秀岩城的前一天傍晚,才到达的。
跟着杨振前来的,还有刚刚整编完成的征东军右翼军火枪团营,以及杨振的直属卫队抬枪营,林林总总,将近万人。
而这将近万人的队伍,还只是征东军右翼军的先头人马,占比甚至不到此次西进人马的三分之一。
后续,右翼军的掷弹兵团营、火炮团营也将在七月底前完成整编集训,然后搭乘金海南路水师团营和登莱东路水师团营的船队,走海路前往盖州湾方向集结。
至于征东军右翼军后续整编、集训、装备以及海上转进等事务,杨振全权委托给了征东军右翼军总兵杨珅负责。
杨振本人则是在七月初九夜里收到消息之后,于第二天上午,就带着最先整训完成、已经齐装满员的火枪团营,率先西进了。
杨振的这一次大举西进,当然不只是为了带着新编兵马到秀岩城,见一见多尔衮的使者这么简单。
事实上,对杨振来说,这是最后决战的开始。
不论多尔衮在称帝之后其真实想法如何,也不管他是不是真的有了与大明停战议和,然后开通互市,从此两不相犯、各自安好的打算。
——站在杨振的角度,不能排除多尔衮登基后会有这样的念头,毕竟眼下的形势,已经与原时空大相径庭了。
但是,不管多尔衮怎么想,对杨振来说,议和停战这件事,永远都只是一个权宜之计。
想要让他接受大清国或者清虏政权的继续存在,那是不可能的。
除非他们退出东北以及外东北,老老实实迁往西伯利亚极北之地,并且心甘情愿作为抵御罗刹人东进的屏障而存在。
否则,以他们以往屠杀辽东汉人以及数次入关烧杀抢掠所犯下的罪孽,杨振有足够的理由彻底灭了他们。
当然了,这都是往后的事情了。
就目前来说,杨振之所以赶来见多尔衮的议和使者,也有其他的一些考虑。
说白了,多尔衮方面需要时间来巩固他的权势和地位,杨振这边也需要一些时间来巩固对新土地的占领以及完成决战的备战工作。
目前,金海、登莱二镇向安东东路以及征东军左翼总兵府辖地、中后军总兵府辖地的大移民行动,也才刚刚接纳了第二批三千九百户,距杨振预定的目标还远着呢。
同时,征东军左翼军、右翼军、中后军的大规模整编集训工作,仍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之中。
眼下虽然兵源充足,但是征东军扩编绝不是拉壮丁,想要完成全军新编营头的集训,尤其是全军新编营头的装备和弹药补给,还需要一段时间。
这也是杨振为什么要让杨珅率领右翼军掷弹兵团营以及炮兵团营,走海路往盖州的原因。
除了让他们在途径旅顺口的时候,可以短暂回家看看之外,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到旅顺口大后方完成新增轻重火炮以及各式弹药装备需求的补给。
至于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