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三一章 难度
第二天上午,杨振再次召见硕托和拜尹图一行。
这次召见,既是答复,又是送行。
再次见面后,杨振发现,硕托和拜尹图两个人神色憔悴,昨晚显然没有睡好。
而且一见面,硕托就抢在杨振开口之前先开口,不再说恢复东线崇德七年四月以前边界的事情了,而是答应与金海镇军队以目前双方实控的区域为界,只要求和议达成之前,双方维持现状不变。
他这么一说,气氛瞬间融洽了许多。
但是紧接着,硕托就又提出,在两国全面停战议和之前,大清国可以先跟金海镇订立全面停战条约,条件是八月在金海镇在盖州北或耀州南设场互市,大清国愿意出高价买粮。
“高价?多高的价?”
杨振知道,过去很多辽东或者东江镇的将领,都以高价倒卖过粮食,甚至是军粮,因此听闻高价,忍不住出声询问。
硕托立刻回答道:
“我方可按崇德四年,也就是贵方崇祯十二年,宣大边市米价的两到三倍买入!”
“那是多少?”
“看成色,一般米麦粟每石至少可给足银十两以上,上等精米,成色好的,每石可给到足银二十两以上!”
“这么说,宣大边市那边糙米每石值银五两以上咯?但是,宣大那边如今还有边市么?”
“都督何必明知故问。”
“呵呵,想来就算还有,恐怕运到你们那边,每石粮也绝对要值银十两以上,而且有价无市了吧!”
面对杨振的这番推测,硕托无言以对。
因为被杨振说中了。
现在的大清国,不论是户部库,还是内务府,又或者其他八旗权贵们银两虽多,但却无处贸易,以至于什么都缺。
真金白银是挺贵重,但是不能吃不能穿,买不来他们需要的物资,那就是无用之物。
包括外藩蒙古部落和北方部落,他们更需要的也是来自汉地的物资,而不是金银。
盛京诚的权贵们或许可以强令外藩蒙古和北方部落进贡特产,什么人参貂皮海东青,战马牛羊之类的东西,但却需要拿大批日常所需的物资去赏赐他们。
名义上是朝贡与赏赐,实际上是一种交换或者贸易。
自从杨振崛起于辽东之后,先是断了盛京与宣府那边的贸易渠道,而后移防金海镇,不断北上蚕食,使得清虏这几年之间根本无法再绕道蒙古入关抢掠。
早先抢掠的金银与人口还在,但携带回来的各种物资在这几年间早就消耗一空了。
先前他们还有一个驯服的和宁国,可供他们搜刮稻米、锦缎、箭矢、食盐等物资,但是现在,这个渠道也断了。
去年,多尔衮倒是带着两白旗倒是在辽南搞过一阵子垦荒屯种,但也只能勉强自给。
如今,黄台吉人没了,他成了当家的那个人,压力一下子就上来了。
因为他现在要面对的可不只是两白旗自己的粮食短缺以及生活物资短缺问题,而是整个大清国,甚至包括外藩蒙古部落和北方臣服部落在内的粮食短缺以及生活物资短缺的问题了。
也就是现在正好处在夏季,粮食短缺的杀伤力稍稍有所缓和,粮价只是暴涨而已。
若是在冬季,大雪封山,江河冻结的情况下,大清国恐怕早就大闹饥荒,甚至开始出现人相食了。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硕托没有任何底气反驳,甚至根本不敢再多说什么。
至于硕托他们自以为手里还有筹码的和宁国问题,他干脆闭口不提了。
目前盛京城内还有一批来自和宁国的质子,也就是李倧十二岁以上的所有儿子,还有其他十二岁以上的近支宗室子弟约有十几人。
这些人,原本是作为人质扣押在盛京城里,用来制约和宁国君臣的。
按常理,李倧死了以后,会从被扣押在盛京城里的李倧亲儿子里选一个立为新的和宁亲王,回去汉阳城继位。
但是最这几个月里,鸭绿江以东形势突变,黄台吉派驻和宁国的监国大臣敬谨贝勒尼堪战死,所部兵马已经全军覆没。
现如今,顺从的李倧虽然已死,但是和宁国也已被杨振所控制。
大清国就算想方设法真的把李倧的亲儿子送回去争位,恐怕也无济于事了。
硕托清楚,这个时候如果再拿这个出来说事,很可能会适得其反,倒不如留待以后。
反正能将目前大清国东线与金海镇的停战状态继续保持下去,他就算完成这次的任务了。
于是,双方都不再说话了。
“这样吧,在你们承认东线现有边界的前提下,我可以把你们想要全面停战议和的请求,呈递到大明京师朝堂上去,包括设场互市的事情,毕竟,谁不想过太平日子呢?”
杨振“终于”松了口。
然而,正当硕托和拜尹图暗自松了一口气的时候,杨振话锋一转,说道:
“但是,你们回去告诉你们那位主子爷,本都督可以赞成朝廷与你们全面议和,但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去除帝号,奉大明正朔,然后再谈其他。”
“这不可能!”
“可不可能,你们不用跟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