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汉书院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大明新命记 > 第六六零章 分屯

第六六零章 分屯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接下来的十几天里,身在旅顺口大后方的杨振,没有了之前在前线作战时的压力,生活顿时轻松安逸了许多。

杨振率领松山主力移防旅顺口的时间,虽然并不长,但是现如今在大后方负责各个方面事务的领头人,都是经验丰富老成持重的老手,方方面面上手都很快。

一些基本的事务,比如冶铁炼钢、制造铳炮的事务,现在已经不需要杨振再去事无巨细地去管了。

在这方面,现在的他只需要提出自己的要求和设想就好,剩下的事情,则全权委托给了王守堂与王煅父子去负责。

不仅王煅已经可以独当一面了,就是王守堂带来的那两个半是养子、半是徒弟的汉子,也就是刘大、刘二,如今也已经快速成长起来,可以独当一面了。

刘大在被杨振授予了把总官的职务之后,便更名为刘松山,现在带着百余人的工匠队伍,分工负责火枪燧发机的批量铸造与打磨。

而刘大的弟弟刘二,也在得了把总官的职务以后,更名为刘铁山,如今同样带着百余人,专门负责火枪铳管的锻打与精镗。

此外,在王守堂和王煅父子的指挥之下,制铁所下面有负责用灌钢法炼钢的,有负责制造铁模浇铸大炮的,还有负责锻打刺刀的,有负责制作硬木铳床枪托的。

冶炼厂、枪炮厂各口,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整个产能也有了长足的进步,金海镇自产燧发火枪和自产大中型火炮的数量,也开始进入稳步增长的阶段。

王煅枪炮厂一个月自产前装燧发火枪的产量,已经前所未有地达到了五百杆以上。

而自产大中型火炮的数量,也在旅顺北城冶炼厂采用了灌钢法炼钢之后,具备了月产四十门以上的产能。

当然了,月产能并不必然能转化为月产量,目前,枪炮厂的产能之所以能够充分释放,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暂时拥有充足的生铁料和熟铁料。

一旦眼下的熟铁储备用完,光有产能也是没用的,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到时候断了铁料,再大的产能,也变不成产量。

好在前不久,方光琛刚领着金海镇的船队主力从永平府等地,购得了大量的生铁和熟铁料运回,足够支撑上几个月了。

除此之外,金海镇弹药生产的事情,在潘文茂的监管推动之下,更是早已经步入了正轨,根本不需要杨振再去费什么心了。

有常驻山海关的兵部分司衙门帮忙,有杨振拿出真金白银到处求购,又有潘文茂、王守堂他们自产的硝磺,现在弹药厂按自己的标准细分制作各种黑火药的原材料,在供应上,还是比较充分的。

因此,这几天来,杨振白天除了在张得贵等人的陪同之下四处走走看看,指点一下旅顺北城的军工生产,指点一下旅顺口西港以及周边炮台营区的扩建之外,剩下大量的时间,就是宅在总镇府的后院里,陪伴安胎待产的仇碧涵。

而到了夜晚,等他亲自伺候仇碧涵睡下了以后,他便自己回到总镇府的二堂自己的公事房内歇息,然后由两个大丫鬟捧玉和心月轮流侍寝伴眠。

对于仇碧涵的这个安排,杨振一开始还有点半推半就的样子,但有了第一次之后,也就有了第二次第三次,再然后,他就大大方方地接受了这个现实。

而捧玉和心月两个人,也在这几天里,相继从陪嫁丫鬟变成了真正的通房大丫鬟。

虽然她们的地位并没有太显著的变化,但是与杨振之间突破了那层关系以后,情况自然就不一样了。

她们做起事情来,不仅更精心更尽心,而且每天脸上都洋溢着掩饰不住的笑容。

显然与杨振的这层关系,对她们来说,至关重要。

就这样,杨振回到旅顺口以后,很是享受了一段平静又美好的日子。

然而他身在乱世,便注定了平静美好的日子不会长久。

崇祯十三年三月二十七日,在砣矶岛和南北城隍岛上完成了隔离检疫的第一批移民,搭乘仇震海率领的船队,抵达了旅顺口外。

杨振闻讯,立刻来到旅顺口内的旧港即东港,乘坐留守的船只,带着协理营务处早已备好的干粮和饮水出了海港,最后登上了仇震海的座船,与他见了面。

一方面,亲自询问了登州水城隔离区以及砣矶岛、南北城隍岛检疫区的情况。

另一方面,也是向仇震海等人表明自己对移民安置一事的重视,同时也对所有移民的欢迎态度。

得知第一批通过了隔离检疫获准登船北来的移民,一共有一千二百户,男女老少共计四千九百余人,杨振高兴极了。

这年头,对有些人来说,大量的人口可能是一个负担,但是对杨振来说,足够的人口却是一笔财富。

即便短时间内,过多的人口可能会造成金海镇的粮食短缺,造成军地补给困难,但是长期来看,这些人口却是金海镇各个团营以及征东先遣军各营在辽东半岛生存发展的根本。

没有足够的人口,就不会有源源不断的兵员。

同样,如果没有足够的人口,就是有了足够的兵员,金海镇及其各个团营也不会有取之不竭的粮饷。

而如果不能够足食足兵,那还打什么仗呢,那还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